面向“十五五”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关键期,随着消费需求迭代、科技赋能加速与文化传承要求提升,城投如何更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文旅发展全局?如何在项目规划中强化文化穿透力、在实施中提升民生获得感、在创新中增强产业竞争力?
从岳阳市委书记“坚持用超常规的思维理念推进文旅融合发展”到漯河市委书记“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从杭州打造数字文旅第一城到苏州将苏州古城培育为世界级旅游景区,各地方政府对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安排,把文旅产业发展摆上更加重要位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24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24年国内旅游人数56.2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4.8%;国内旅游收入14.15万亿元,同比增长6.0%,文化产业和旅游业活力迸发。国有企业作为承载景区开发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核心载体、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始终在守护文化遗产、优化服务供给、引领业态创新的实践中彰显担当。面向“十五五”文旅产业提质升级的关键期,随着消费需求迭代、科技赋能加速与文化传承要求提升,城投如何更精准对接国家战略,深度融入地方文旅发展全局?如何在项目规划中强化文化穿透力、在实施中提升民生获得感、在创新中增强产业竞争力?“十五五”时期是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城投在深度参与文旅项目规划实施中,正面临多重现实挑战。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格局中,战略对接是城投深耕文旅领域的核心命题,更是决定项目成败的关键前提。作为连接政府战略部署与市场发展需求的重要纽带,城投的文旅布局始终深度依赖政府资源匹配精度、资金支持力度与政策指导效度。如何精准锚定国家文化战略与地方文旅发展定位,避免项目规划与区域资源禀赋、消费需求脱节,考验城投的顶层设计能力。资源层面,土地供给、文化遗产授权、生态保护红线等核心要素的调配权限多集中于政府层面,资源匹配的精准度直接影响项目规划的可行性;
资金层面,文旅项目的长周期特性对财政专项支持、融资政策倾斜的依赖性强,资金保障的持续性决定项目推进节奏;
政策层面,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非遗活化利用等战略导向与地方文旅发展定位的动态调整,为城投划定了发展坐标系。
一方面,面临较大投资压力。从项目建设环节来看,景区开发涉及的土地开发整理涵盖征地拆迁、场地平整等复杂工作,资金投入较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路网、供水供电、通讯网络等基础工程,规模较为庞大;旅游设施项目如游客中心、特色民宿、游乐场馆的建设,以及长期的环境整治和生态维护,均需持续的资金支撑。另一方面,项目周期大幅拉长。区域整体规划的调整可能使项目规划方案被迫修改,延缓开工节奏;拆迁进度的滞后直接影响建设用地交付,阻碍施工推进;项目建成后,还需经历市场培育期才能形成稳定客流,资金回笼速度缓慢。建设周期与资金回笼期的双重拉长,让城投参与文旅业务的投资压力更为突出。运营方面,景区选址决定先天禀赋,客流量、周边交通条件影响接待规模,门票价格、宣传推广效果关联营收水平,任一环节薄弱都可能导致收益不及预期;作为运营收益核心构成的景区票务收入,近年来受政策调整影响明显,门票免费开放、价格调控等政策虽利于惠民,但直接压缩营收空间。管理方面,成本控制压力突出,景区基础设施维护、生态环境整治、安防保障等刚性支出持续存在,人力成本、能耗费用逐年攀升,随着游客消费升级,对智慧化服务、个性化体验、配套设施完善度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持续投入资金进行服务升级与场景优化。营收增长受多重因素制约,形成成本与收益的失衡压力。面向“十五五”,挑战与机遇并存,城投开展文旅业务迎来良好的市场机遇。国家及地方层面密集出台的支持政策,为城投参与文旅产业创造了良好政策环境。国家战略层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国发〔2021〕32号)明确提出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建设国家文化公园、实施非遗保护传承工程等战略部署,为城投参与重大文旅项目提供了政策依据。地方政府层面,各地政府针对文旅融合、乡村旅游、智慧文旅等领域的专项政策,为城投聚焦主业、精准发力提供了清晰路径,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城投转型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一是国家层面政策强化发展保障。文旅部等部门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旅游公共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开发性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等政策,从用地保障、财政补贴、审批流程简化等关键环节给予系统性支持,为文旅类项目规划实施提供明确政策导向和制度保障。二是地方政府专项债精准倾斜。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大对文旅领域的支持力度,2024年全国文旅类专项债发行规模同比增长超 20%,通过定向补充项目资本金,有效缓解文旅项目前期建设的资金压力,为城投参与景区开发、设施建设等项目提供稳定资金支撑。三是政策性金融机构加大支持。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金融机构针对性推出文旅专项贷款,在利率优惠、期限设置、还款方式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重点支持景区基础设施升级、文化遗产保护等重点领域,强化对文旅项目的金融赋能。四是新型债务融资工具创新推出。乡村振兴票据、乡村振兴专项公司债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逐步落地,为文旅类城投提供多元化融资选择,通过创新融资模式破解传统融资约束,为文旅项目运营和产业升级注入新的资金活力。消费升级趋势带来广阔市场机遇,游客对高品质、个性化、体验式文旅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推动优化文旅产品供给。并且智慧文旅成为发展热点,通过引入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技术,打造智慧景区、数字博物馆等新业态,提升游客体验的同时拓展营收来源,如线上文创产品销售、虚拟体验服务等已成为新增长点。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创造合作机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文旅一体化进程加快,依托区域资源禀赋开展跨省合作,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区域文旅品牌。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升级,城投在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开发乡村民宿、培育乡村文旅IP等方面大有可为。文旅产业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综合性产业,其产业链覆盖资源开发、产品运营、消费服务及衍生拓展等多个环节,既包含核心业态,也涉及跨领域融合的支撑要素。具体可分为上游资源与要素供给、中游运营与服务转化、下游消费与衍生拓展三大核心环节。基于此,城投参与文旅业务需立足资源禀赋与政策导向,紧扣产业链三大核心环节(上游资源供给、中游运营转化、下游消费拓展),并深度嵌入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数字经济、存量资产盘活等国家战略部署和政策安排,精准布局文旅产业投资方向,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深度融合。1.基础设施:为开展文旅活动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包括交通配套(景区道路、文旅专线、停车场)、公共服务设施(游客中心、厕所、无障碍设施)、能源与通讯(5G覆盖、智慧电网)、美丽乡村建设(村庄村貌改造升级)、社区微更新与公共空间再造等。2.资源挖掘:挖掘各类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山水、湿地、森林)、乡村风貌、城市地标等资源的勘察、规划与可持续开发(如生态保护、风貌修复)等旅游资源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古建筑、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技艺、民俗)、红色文化资源等文化资源挖掘。3.“新”基建:整合景区客流、交通、消费等实时数据,开展大旅游数据中心建设、VR旅游、智能机器人、自助导览设施建设等。1.运营管理与服务供给:将上游资源转化为具体文旅产品,包括景区/度假区运营(票务管理、客流调控)、文旅小镇/街区商业运营(商户招商、活动策划)、文旅综合体(酒店、餐饮、零售)管理等场景运营。2.文旅产品策划与开发:文旅产品的落地运营与服务交付,包括文旅综合体(古镇、街区、度假区)规划、沉浸式体验项目(实景演艺、MR导览项目)开发、夜游项目、“文旅+”融合产品设计等。3.数字建设与智能改造:以技术赋能运营效率提升,智慧文旅系统建设(大数据监测平台、客流预警系统)、数字内容生产(虚拟景区、数字藏品)、线上运营工具(小程序、直播带货)等。1.消费场景下沉:直接对接游客需求,在提供门票、住宿、餐饮、交通等基础消费基础上拓展多元化消费体验,包括文创产品(非遗衍生品、景区IP周边)、演艺娱乐(话剧、音乐节)、研学课程、康养服务等。2.营销渠道拓展:打通从文旅产品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包括:线上渠道:OTA平台(携程、美团)、社交媒体(短视频、直播推广)、官方文旅平台(小程序、公众号);线下渠道:旅行社门店、文旅推介会、跨区域合作联盟。3.文旅价值延伸:拓展文旅消费边界,形成“文旅+”融合生态,包括:文旅+乡村:乡村民宿、田园采摘、农耕研学;
文旅+康养:森林疗愈、温泉康养、旅居养老;
文旅+教育:博物馆研学、红色教育营地;
文旅+数字:虚拟景区游览、文旅IP手游、数字文创交易。
04
以“吃住行游购娱”融合为引擎,
打造文旅发展新业态
在明确文旅投资方向基础上,建议以政策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驱动,围绕“吃、住、行、游、购、娱”融合发展文旅产业,构建“场景化体验+数字化运营+产业化联动”的文旅产业新生态。
一方面,挖掘地方特色餐饮。聚焦非遗技艺与老字号品牌,通过梳理地方餐饮文化脉络,对传统菜系、特色小吃进行文化基因解码,打造主题美食街区或非遗工坊集群。例如,整合本地老字号餐馆、非遗小吃摊位,建设“美食文化体验馆”,配套设立烹饪技艺传习所,邀请非遗传承人驻场演示等。
另一方面,推广地方特色农产品。依托乡村振兴战略,整合优质农产品种植基地,打造农产品文创包装,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设计礼盒,将普通食材转化为文旅伴手礼。并积极开发“田间到餐桌”体验项目,如农耕研学、采摘体验、手工加工工坊,让游客参与农产品从种植到烹饪的全过程。一是打造造高端度假产品。依托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更新政策,通过保护性改造、主题化运营打造高端度假标杆。在城市更新场景中,对老建筑、历史院落进行“修旧如旧”改造,植入在地文化元素与高端服务;二是开发乡村民宿集群。通过“统一规划+村民参与+专业运营”模式,联合村集体梳理闲置农房、校舍等资源,推动民宿与乡村产业联动,配套建设共享厨房、研学教室、农产品展销区,开发“民宿+非遗体验”“民宿+农耕研学”“民宿+康养理疗”等住宿产品。三是探索特色主题住宿。兼顾大众消费需求,在城市近郊、景区周边布局“微度假”特色住宿,如亲子民宿、艺术民宿、运动主题民宿,配套共享菜园、露营基地、亲子乐园等设施,满足家庭客群短途度假需求;针对银发群体,开发适老化民宿产品,配备无障碍设施、紧急呼叫系统等。聚焦文化旅游“最后一公里”的痛点,构建“快进慢游”的智慧交通网络。外部交通层面,整合公路、停车场、充电桩等资源,建设“文旅交通枢纽综合体”,配套智慧停车场(无感支付、车位预约)、新能源充电桩、共享汽车/自行车网点;内部交通层面,针对景区面积大、景点分散的特点,结合游客偏好(亲子、研学、康养)智能推荐步行、观光车、游船等组合路线。此外,积极探索将交通载体转化为消费场景,开发“移动消费空间”,例如联动沿线村镇开发“交通驿站+乡村市集”,延伸消费链条。文化遗产利用上,通过“保护+活化”实现价值转化。用VR等技术活化文化遗产,将非遗技艺转化为可参与项目,形成“展示-体验-消费”闭环;沉浸场景打造上,依托科技重构体验维度,构建“数字孪生景区”实现虚实游览,开发VR全感剧场等元宇宙项目等;文旅业态创新上,聚焦“文旅+”融合,积极布局体育研学、非遗体验等跨界项目,如自贡盐井钻探体验衍生盐疗服务;探索新兴娱乐上,引入剧本杀、元宇宙空间,如开封双龙巷推出“两天一夜”实景剧本游,结合妆造、日茶晚酒等业态,吸引年轻客群。一是积极打造文创矩阵,通过梳理历史典故、非遗技艺、自然景观等核心元素,建立文化资源数据库,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IP形象。同步联动博物馆、非遗传承人建立IP共创机制,推出“非遗大师联名款”“考古盲盒”等特色产品;二是创新文创产品开发,推动“文创+”跨界融合,基础层聚焦实用消费,开发文具、家居等日常用品,融入地方文化元素;进阶层打造体验式产品,如非遗手作材料包等;高端层布局收藏级产品,如非遗技艺复刻藏品等,满足多元消费需求;三是融合线上线下渠道,打造线上商城、线下商店的O2O模式,线下依托景区、文化街区建设文创旗舰店,设置非遗手作体验区、IP主题打卡点等;线上搭建文创产品直播带货平台,联合各类社交媒体开展主题营销。以实景演出品牌化与夜游经济生态化为双引擎,一方面,打造实景演出品牌,深度挖掘地方历史文化、民俗传说等核心资源,将抽象文化符号转化为具象演出内容,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的原创IP,并积极引入全息投影、无人机编队、智能灯光等技术提升视觉震撼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夜游经济,以“光影+互动”强化场景感染力,以实景演出为核心支点,聚焦核心文旅地标(如古城墙、江河岸线、工业遗址)定制主题光影内容,引入夜间剧本杀、露天影院、星空露营等年轻态业态,延长游客停留时间,联动多元业态形成夜间消费闭环。守护文化根脉,赋能城乡生长,城投参与文旅业务的每一步实践,都在书写“文旅惠民、产业兴城”的生动答卷。未来,城投将继续以“资源整合者、生态构建者、民生服务者”的多重角色,让文旅融合既留住“诗与远方”的温度,又释放产业发展的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