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丨城投“退平台”,需处理好这几对辩证关系!

时间:2025-07-18 16:20:50  来源:城望集团  作者:城望集团  已阅:0

本文深度解析城投“退平台”过程中需要处理的破与立、传承与创新、市场化与公益性、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四对核心辩证关系,为城投企业勾勒出从平台附庸到市场主体的转型图谱


在国企改革深化与地方债务管控双重攻坚的关键节点,城投正经历从政府信用背书到市场化主体的颠覆性蜕变,在债务管控政策持续发力、化债政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退平台”成为城投转型的重要方向。据企业预警通显示,截至20256月底,2025年全国已有169家城投平台发布公告退出政府融资平台,从行政等级上来看,区县级城投“退平台”占比最高;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青海、江苏以及云南等省份“退平台”城投数量较多。


这场看似身份剥离的改革,绝非简单的公告声明,背后涉及诸多复杂的关系需要妥善处理。对于国企决策者而言,如何在政策约束与市场竞争的夹缝中开辟转型路径?本文深度解析城投“退平台”过程中需要处理的破与立、传承与创新、市场化与公益性、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四对核心辩证关系,为城投企业勾勒出从平台附庸到市场主体的转型图谱。

01

把握好“破”与“立”的关系

(一)打“破”旧框架

“破”,即打破城投公司传统依赖政府信用背书、财政兜底的运营模式。从政策层面看,自国发43号文明确剥离融资平台政府融资职能以来,城投公司长期依赖的“政府指令+财政担保”模式已难以为继。

同时,受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监管趋严、金融机构授信审慎化影响,债券发行利率显著抬升,非标融资渠道持续收紧,流动性风险加速向偿付危机传导。部分依赖政府回购、财政补贴的基建项目,因地方财力收缩导致回款周期延长,经营性现金流持续净流出,叠加历史债务利息刚性兑付压力,资金链面临断裂风险。在此背景下,“破”成为突破发展困局的核心要义,城投“退平台”是顺应政策导向与市场规律的必然选择。

(二)建“立”新模式

然而,“退平台”并不意味着一劳永逸,“政府融资平台”的身份剥离不是目的,如何在现代市场经济体系的浪潮中,探索出一条属于城投发展的康庄大道才是问题所在,“立”成为关键。所谓“立”是指城投完成市场化转型,降低对政府财政补贴和政府信用背书的依赖,成长为具备市场竞争力、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企业。

(三)坚持“破”“立”并举

在这过程中,需要把握好“破”与“立”的辩证关系。

立得住,才能破得好。若未能预先构建市场化发展框架,城投公司贸然剥离政府信用背书与财政依赖,将陷入“两头失据”的困境:既丧失了政府资源调配、隐性担保等传统依托,又因缺乏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市场化业务能力与融资渠道,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足。这种“未立先破”的无序转型,易导致战略定位模糊、债务风险失控、核心业务萎缩,最终形成资产荒与资金链断裂并存的局面,不仅无法实现市场化转型目标,反而加剧企业生存危机。

“破”是为了更好地“立”。“破”不仅是对城投公司传统运营模式的革新,更是为“立”创造必要条件。通过打破政府信用背书依赖,能够倒逼城投公司直面市场竞争,激发内生动力;破除行政化决策机制,促使其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学决策体系;化解历史债务与低效资产包袱,为新业务拓展与资本运作释放空间。只有彻底打破旧有路径依赖,才能使“立”的过程更为顺畅高效,最终实现向现代化企业的蜕变。

“破”与“立”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破”为“立”扫除制度、思维和运营惯性的障碍,让城投公司摆脱对政府的过度依赖,轻装上阵适应市场;“立”赋予“破”实质意义,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业务布局、创新融资方式,使城投公司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二者协同推进城投转型,缺一不可。

02

把握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一)“传承”老底子

“传承”,即在城投公司“退平台”转型进程中,延续“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身份属性、持续发挥融资功能以及继承已有的业务优势。城投“退平台”和声明市场化经营主体并不意味着其与地方政府的纽带被立刻切断,城投公司作为地方发展的“顶梁柱”,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地方政府仍需要城投公司充分发挥核心载体功能。从城投公司市场化转型的内在逻辑来看,其项目信用背书、资源获取渠道、政策支持力度等核心竞争力,均深度依赖地方政府赋予的“国企身份”。这种政企间“政府需求引导发展方向、企业能力承接建设任务”的共生模式,决定了城投公司传承“背靠政府,面向市场”的身份并没有发生变化。

融资功能上,城投公司完成“退平台”转型后,虽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但城投融资功能的核心价值并未消解。这一转变并非对融资能力的否定,而是从政府信用兜底转向市场化信用支撑。城投公司需要延续其作为地方重大项目资金枢纽的定位,通过债券发行、产业基金合作等市场化投融资模式,为地方重大项目注入资金活水。

业务经营上,城投公司积累的工程管理经验、政府合作网络以及专业技术团队,构成了其转型的坚实基础。向市场化业务、新基建业务拓展时,一方面传统基建专业知识与新基建存在技术共通性,助力技术团队掌握新项目标准;另一方面政府合作带来的信用背书,助力城投在物业管理、文旅开发等市场化领域降低合作成本、抢占市场先机。

(二)“创新”新样子

然而,单纯依赖政府信用背书与传统业务路径已难以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面对业务增长乏力、盈利能力薄弱的困境,“创新”成为城投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突破口。

一是“创新”需要摆脱传统融资路径依赖,构建投融资一体化的资本运作体系。通过资产证券化、产业基金、REITs等创新工具盘活存量资产,同时结合区域产业规划与公司战略定位,精准布局优质投资项目,实现资金的高效循环与增值,为公司发展提供稳定资本支持。

二是“创新”需要打破“重建设、轻运营”的惯性思维,以资产运营为核心,通过优化资产配置、提升运营效率,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增强经营性现金流创造能力;依托优质运营项目提升主体信用评级,实现融资能力与业务发展的良性互促。

三是“创新”需要摒弃“大锅饭”式的粗放管理,建立以经济效益与效率为导向的精准考核体系。通过完善业绩管理框架,将业务指标与考核激励深度挂钩,推动资源向核心优势业务集中;建立动态业务评估机制,淘汰低效业务,全面提升管理效能。

(三)“传承”“创新”两手抓


在退平台的背景下,城投的转型既不能全盘否定过往,也不能固守传统,需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辩证统一关系。“传承”是延续对城投在传统发展中积累的优质资源、成熟模式及核心能力,而“创新”则是在传承优良基因的根基上,通过模式革新、业务拓展与管理升级,推动发展能级跃升,实现向市场化主体的蜕变。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推动城投在市场化转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03

把握好“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关系

(一)赚“市场”的钱
坚持“市场化+公益性”两条腿走路,是城投公司在转型过程中平衡社会责任与市场生存的核心逻辑。“市场化”与“公益性”的辩证关系本质上是国企属性与市场属性的内在统一,二者并非对立排斥,而是在剥离政府信用兜底的制度变革中,通过功能重构实现共生共荣。
“退平台”不是剥离公益性职能,而是重塑公益性业务的实现方式。转型后,城投需以市场化手段承接公益性职能,例如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参与公共服务供给,在满足民生需求的同时,以合同约定的合理回报机制保障企业现金流。这种转变使公益性业务从“财政包袱”转化为市场化能力的试金石——能否在政策约束与市场规则的双重框架下实现公益目标。
(二)做“公益”的事
从政府需求看,“退平台”后的城投仍是地方治理的重要抓手,承接老旧小区改造、城乡基础设施补短板等公益性项目。市场化转型为公益性业务注入可持续性基因。通过市场化改革,城投可构建“公益项目市场化运作—收益反哺公益投入”的循环体系
在资源配置层面,凭借国企属性优势获取优质资产(如区域能源站、智慧停车场),其运营收益可交叉补贴公交、供水等低收益公益业务;在融资模式层面,凭借“退平台”后形成的市场化信用(如主体评级提升、融资渠道多元化),可通过发行专项债、设立城市更新基金等方式,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完成项目落地,实现公益性目标与企业市场化能力的双向提升。
转型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需警惕“去公益化”误区,部分城投公司为追求短期市场化业绩,过度剥离公益性业务,导致政府信任度下降,丧失区域资源获取优势。公益性业务是城投区别于一般民营企业的核心特征,其社会价值转化为的“软信用”,是市场化业务获取政策红利(如土地开发优先权、特许经营权)的重要基础。

二是需避免“伪市场化”陷阱,部分城投仍以政府指令主导承接公益性项目,却未建立市场化成本核算与收益机制,实质仍是“穿市场化外衣、行平台化之实”。这种“换汤不换药”的转型,既无法通过市场检验提升竞争力,又可能因隐性债务监管加剧引发合规风险。


(三)“市场”“公益”都要顾
在“退平台”的转型征程中,城投公司需以辩证思维审视“市场化”与“公益性”的关系:前者是生存之本,决定企业能否在市场竞争中持续创造价值;后者是使命所系,决定企业能否在服务大局中巩固战略地位。
二者的有机统一,关键在于打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构建“公益目标市场化实现、市场收益公益化反哺”的动态平衡,才能在剥离政府信用背书后,以“市场化公益运营商”的新身份,既赢得市场认可的经济效益,又守住国企担当的社会效益。

04

把握好“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的关系


(一)“短期生存”是底线要求

对于城投公司而言,退平台后面临着巨大的短期生存压力。一方面,存量债务的还本付息任务艰巨,资金缺口大。另一方面,市场化业务尚未成熟,难以在短期内形成稳定的收入与利润来源。面对“旧债刚性兑付”与“新动能尚未成型”的阶段性矛盾,需构建“底线托底、战略引领”的辩证思维破解。

短期生存是转型的底线要求,为长期发展争取战略空间。短期生存危机直接威胁企业存续,若无法守住债务风险底线,长期发展将成为无源之水。

其中,债务重组与期限管理是缓解城投流动性压力的关键举措。城投公司应主动出击,积极与金融机构展开深度磋商,将高成本短债置换为低成本长债。同时,全面梳理存量债务,精准识别符合条件的隐性债务,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推动将其纳入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管理,或通过申请发行特殊再融资债券实现合规化处置,切断存量债务风险向市场化业务的传导路径。

聚焦“现金为王”原则,资产盘活与现金流再造是解决城投短期资金缺口的核心手段。对于具有稳定现金流的公益性资产,可探索采用TOT等模式,引入专业社会资本参与运营,在保留资产控制权的前提下提前回收投资本金。此外,还可以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等创新路径,将优质资产的未来收益权转化为现金流,增强资金流动性,为企业运营与转型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积极对接国家稳增长政策,精准捕捉政策红利,是城投公司缓解资金压力的重要外部支撑。城投公司应建立专门的政策研究团队或与第三方咨询公司合作,实时跟踪国家宏观政策动态,精准把握政策导向,深度挖掘政策红利空间。围绕国家稳增长政策重点支持领域,对存量公益性项目进行精心包装与优化,积极争取专项债、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如PSL)等低成本资金支持。同时,以政策项目实施为契机,进一步深化与政府部门的合作,提升企业政策执行能力与市场影响力,为市场化转型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长期发展”是终极目标

长期发展是转型的终极目标,为短期生存提供根本支撑。若仅局限于短期偿债,城投将陷入“借新还旧”的循环,最终丧失市场竞争力。长期发展的核心是“能力再造”,城投公司必须坚定市场化转型方向,培育三大核心能力:

一是产业深度整合能力,城投公司需跳出传统工程思维,以“产业投行”视角打造“投建运管”一体化能力。



在产业链上游,依托政府资源获取产业用地、园区开发等资质,建设专业化产业载体(如标准厂房、研发中心),以定制化空间满足企业需求,形成稳定租金收益;

在产业链中游,整合技术研发、检验检测、供应链服务等配套资源,为入园企业提供增值服务,通过服务收费提升盈利水平;

在产业链下游,设立产业投资基金,聚焦高成长性企业进行战略投资,通过“资本纽带”绑定产业发展红利,实现从固定资产收益向产业增值收益的跨越。



二是城市服务运营能力,从建设思维转向运营思维,依托长期积累的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如交通、水务、市政设施),构建数字化运营体系。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整合城市公共服务数据(如交通流量、用水用电),开发智慧管理平台,为政府提供决策支持服务(如智慧城市解决方案),将数据资产转化为服务收入。

在市场化运营方面,将物业管理、设备维护、公共资源运营等业务从母公司剥离,成立独立运营主体,通过市场化定价、专业化服务拓展外部市场,提升毛利率水平。

在增值性服务方面,在公共服务场景中嵌入市场化业态(如公交站商业开发、智慧停车场广告运营),实现公共资源的价值放大。

三是绿色低碳创新能力,把握“双碳”机遇布局新兴赛道,将政策机遇转化为“绿色生产力”,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创新开辟新增长极。

布局清洁能源,利用公共建筑屋顶、闲置土地等资源,投资建设分布式光伏、储能电站等项目。切入循环经济,围绕固废处理、污水处理等传统业务,延伸布局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

运用绿色金融,发行绿色债券、碳中和ABS等创新产品,以低成本资金支持绿色项目建设,同时通过绿色认证提升企业市场声誉,吸引ESG投资

长期发展战略的关键,是认识到转型是非对称博弈:短期的“舍”是为了长期的“得”,暂时的利润牺牲可换取市场壁垒的构建。转型过程中,需警惕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需警惕割裂论,认为生存与发展非此即彼。错误地将资源完全投向偿债,导致新兴业务长期空白,最终因缺乏新动能陷入“越还越穷”的死循环;或盲目激进转型,挪用偿债资金投入高风险领域,引发流动性崩塌。

二是需警惕速胜论,指望短期投入立即见效。对新兴业务的培育周期认识不足,要求数字化平台、产业基金等项目短期内盈利,结果因频繁调整战略导致资源浪费,错失产业窗口期。

三是需警惕依赖论,寄希望于政府兜底延续。表面推进市场化转型,实则期待政府变相担保或财政注资,导致转型流于形式,最终在隐性债务监管深化中被市场淘汰。

(三)“短期生存”“长期发展”需统筹兼顾

城投公司的短期生存与长期发展是辩证统一的逻辑整体。

短期生存通过债务结构优化、资产盘活等措施化解流动性风险,为长期转型争取时间窗口,避免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导致转型进程中断。

长期发展则通过产业整合、数字化转型等能力构建,形成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与抗风险韧性,打破传统依赖政府信用的路径惯性,通过市场化业务的现金流创造能力,反哺短期债务偿付压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质变。

城投公司的转型之路,本质是在多重辩证关系中寻找动态平衡的智慧旅程,企业需要在破立中重构治理、传承中激活创新、市场中坚守公益、生存中培育动能,穿越转型激流,锻造兼具韧性与活力的城市发展新主体,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谱就专业与温度交织的转型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