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投市场化业务经营启示录:2025年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总资产排名榜单

此前,城望集团重磅发布“2025年地市级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总资产排行榜单”、“2025年区县级级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总资产排行榜单”、“2025年开发区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总资产排行榜单”(点击蓝字查看),从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的业务布局看市场化转型突围,蕴含哪些市场化转型实践和启示?
01从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的主营业务来看
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的主营业务呈现出多元化布局与集中化分布的显著特征,主要以工程建设类、贸易类、房地产相关、产业类等为主。从层级来看:地市级国资平台以传统工程建设业务为主,区县级与开发区平台则更侧重房贸易类业务和房地产类业务。

图1:不同类型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主营业务对比
0
02 从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的业务结构来看
相比之下,开发区国资平台则呈现出“U”型分布特征,以市场化业务(如产业园区开发运营、供应链贸易、资产租赁)为主的企业,以及以公益性业务(如政府委托代建、土地整理)为主的企业占大多数,而处于中间状态的企业相对较少。
总结来说,对于转型的国资平台而言,城投类资产依然是其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如何从政府支持、区域地位、导入能产生稳定持续现金流且具备良好收益的经营性业务等方面强化偿债保障,才是市场化转型的关键。

图2:不同类型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业务结构对比
03
03 从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的信用评级来看
整体而言,无论是地市级、区县级还是开发区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均以AA+级主体数量居首,AA级次之。这表明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整体信用水平处于中等偏上,但AAA级等高信用等级企业占比相对有限。
通过业务类型与主体评级的交叉分析可见,产投平台和基础设施建设类业务在各评级区间内数量均相对突出。这表明此类业务可能更易孕育高评级国资平台,因其通常具备较大规模体量、收益相对稳定的特点,能为国资公司提供强有力的偿债保障。

图3:不同类型市场化经营国资平台信用评级占比
04
04 国资平台市场化经营的总结与建议
(一)聚焦业务差异定位,强化区域性特色优势
不同层级的国资平台需立足区域发展需求,锚定差异化发展路径。
地市级国资平台工程建设类业务占比最高,可在传统市政工程、代建业务基础上,敏锐捕捉城市更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机遇,向城市运营服务延伸,加大在智慧交通、智慧能源等项目投入。
区县级国资平台房地产类业务占比较高,建议在土地开发建设的基础上探索配建商业配套、租赁运营等方式提升资产利用率,避免纯投入型业务拖累现金流。
开发区国资平台贸易类业务占比最高,建议依托产业园区资源优势,构建“供应链贸易+产业金融”一体化发展模式。一方面,为园区企业提供原材料集中采购、产品分销等全链条供应链服务,形成规模化贸易体量;另一方面,联合金融机构创新推出订单融资、仓单质押等产业金融产品,将贸易场景与金融服务深度融合。
(二)优化业务结构配比,提高市场化业务占比
科学平衡公益性和市场化两类业务,合理导入能产生稳定持续现金流且具备良好收益能力的经营性业务。
一方面,为满足“335指标”要求,建议通过对例如公益性资产、储备土地等非经营性、不合规资产的剥离,逐步降低城建类资产占比,尽快达成“城投类收入占比低于30%”、“净利润中政府补贴占比低于50%”的目标。
另一方面,结合区域资源禀赋有效提升经营性资产的比重。地市级平台建议积极拓展城市运营服务,如城市停车管理、公共广告资源运营等;区县级平台建议开展特色文旅产业运营,通过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文创产品等增加收入来源;开发区平台建议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产业孵化、资产运营等业务,积极增强造血功能,提升资产运营效率。
(三)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市场化融资能力
根据“3号指引”,资质良好的城投公司可将募集资金用于手续合规、收益良好的项目建设,政策导向体现“严控”而非“严禁”的审慎态度。建议各地国资平台强化信用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属地政府资源支持,通过提升收益水平、优化负债结构、改善现金流状况、强化偿债保障等举措,助力自身实现信用资质升级与可持续发展。
同时,参考产投平台与基建板块易孕育高评级主体的行业特性,建议地市级及区县级平台积极构建“投资-建设-运营”全链条业务闭环,通过规模化投资、专业化运营提升收益稳定性与现金流可持续性;开发区平台建议聚焦园区主导产业,设立市场化产业投资基金,以“资本招商+股权增值”模式提升资本运作能力与项目回报率,为冲击更高评级积累资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