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如何理解此次会议释放出的经济、金融政策信号?对城投而言有何挑战和机遇?
一、宏观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会议指出: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政策解读:“加紧”和“用好用足”表明当前的重点是加快政策实施进度,同时强化政策储备。
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到“外部冲击影响加大”,而此前政府工作报告的对应表述为“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持续加深”。在美国加征关税对国内出口链形成冲击的背景下,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战略部署,表明对美国单边关税冲击的主动应对。
“加紧”与“用好用足”的表述,则深刻体现了当前宏观政策执行的双重导向:在政策实施层面,强调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速落地,通过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在政策储备层面,要求构建“未雨绸缪”的长效机制,通过前瞻性工具创新和结构性政策组合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二、财政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会议指出: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政策解读:此次财政政策“加码”体现了“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的双重目标,预计未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会明显加快。
中央政治局会议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工具,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承担“稳投资、扩消费、调结构”三重使命,2025年预计发行规模分别达4.5万亿元和1.3万亿元,较2024年分别增长12.5%和30%。结合去年底专项债投向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以及试点“自审自发”,专项债投向加快落地。
从“四稳”出发,预计未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会明显加快,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也有相应加大,在兜牢“三保”底线基础上,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推动“两重”“两新”以及各地项目建设。通过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精准投放,政策层旨在以基建投资托底经济、以消费刺激激活内需、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预计将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重点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缓解和活化企业资金需求压力,保持地方财政运行稳定。
三、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会议指出: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
政策解读:本次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的基调,“加力”意味着货币宽松或进入兑现阶段,预计降准、降息工具或适时落地。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利于精准引导资金流向,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更多关注结构优化与功能拓展。
目前新发放贷款利率较上年明显下降、处于历史低位。降准可以释放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适时降准降息”有利于继续稳住市场信心和预期。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类似于此前设立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例如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PSL等,但应关注投向和功能。投向上,预计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优化方向相匹配;功能上,传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侧重于重大项目建设,以稳投资、补短板为主。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对现有金融工具体系的丰富与升级,预计将在消费、外贸等领域发力。
四、底线思维: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会议指出:要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政策解读: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依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化债政策坚守“遏增化存”的底线预计保持不变。
从短期风险缓释来看,在坚守隐性债务“遏增化存”核心原则下,地方政府与城投平台的工作重心正从存量债务化解向“轻装上阵谋发展、腾挪空间惠民生”有序转移。这一阶段性调整既体现了债务风险防控的成效初显,更标志着城投将进入“发展中化债”的全新阶段;
从长期生态重构来看,唯有将债务治理深度融入城投高质量发展进程,积极通过发展增量资源培育、存量资产激活、发展质效提升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债务问题的系统性化解,这正是破解“债务-发展”悖论的关键逻辑。
五、质量要求: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会议指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坚持标准引领,规范竞争秩序。
政策解读: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未来新兴支柱产业或将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新技术的迅速应用,新产业的迅猛发展,新业态的持续涌现,以及新模式的持续创新,将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十五五”时期,城投如何加强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解决融合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管理难题,如何实现融合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都将成为不可不察的问题。
这就要求各地城投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有序发展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兴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五新一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以节能低碳技术装备迭代与清洁生产工艺革新为突破口,推动全流程绿色化改造,形成技术驱动型绿色转型新路径。此外,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城望集团在原创文章《等AI来,不如寻AI去——AI如何赋能城投转型发展?》中提出,通过基础层整合夯实基础、能力层耦合整合资源、生态层融合释放价值,城投能够有效打破数据、算力、场景的孤立状态,实现技术融合、机制创新与生态协作。
六:业务机遇: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会议指出: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政策解读:预计未来将持续推动城市更新、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要求各地城投把握城市更新的战略机遇,在参与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中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同时强化风险管控,避免新增隐性债务。
从背景看,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5%,但大城市城中村普遍存在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多、土地集约利用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传统“高杠杆、快周转”模式难以为继,亟需通过城市更新和住房供给侧改革重塑行业生态。
对城投而言,这一政策部署将带来结构性机遇与挑战。城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重要抓手,将深度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全链条,并通过新建保障房和存量房收储两种方式参与“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同时,应避免盲目跟风,强化风险管控。例如三四线城市土地溢价空间有限,此类区域应优先选择“微改造”模式,通过局部修缮和功能提升激活存量空间。建议优先选择土地溢价空间大的区域项目,并探索“投建运”一体化模式,通过物业运营、产业导入等实现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