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中央政治局会议释放了哪些重要信号?

时间:2025-04-27 14:42:40  来源:城望集团  作者:城望集团  已阅:0

政策解读封面

425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强调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如何理解此次会议释放出的经济、金融政策信号?对城投而言有何挑战和机遇?

一、宏观政策: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

会议指出: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要不断完善稳就业稳经济的政策工具箱,既定政策早出台早见效,根据形势变化及时推出增量储备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力巩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本面。

政策解读:“加紧”和“用好用足”表明当前的重点是加快政策实施进度,同时强化政策储备。

此次政治局会议提到“外部冲击影响加大”,而此前政府工作报告的对应表述为“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持续加深”。在美国加征关税对国内出口链形成冲击的背景下,本次政治局会议提出的统筹国内经济工作和国际经贸斗争战略部署,表明对美国单边关税冲击的主动应对

加紧用好用足的表述,深刻体现了当前宏观政策执行的双重导向:在政策实施层面,强调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推动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加速落地,通过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在政策储备层面,要求构建未雨绸缪的长效机制,通过前瞻性工具创新和结构性政策组合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

二、财政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会议指出: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快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发行使用。

政策解读:此次财政政策“加码”体现了“短期稳增长”与“长期调结构”的双重目标,预计未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会明显加快

中央政治局会议延续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提法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核心工具,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承担稳投资、扩消费、调结构三重使命,2025年预计发行规模分别达4.5万亿元和1.3万亿元,较2024年分别增长12.5%30%。结合去年底专项债投向领域实行负面清单管理以及试点“自审自发”,专项债投向加快落地。

四稳出发,预计未来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超长期特别国债发行进度会明显加快,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力度也有相应加大,在兜牢三保底线基础上,持续加大科技研发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推动“两重”“两新”以及各地项目建设通过专项债与超长期特别国债的精准投放,政策层旨在以基建投资托底经济、以消费刺激激活内需、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预计将持续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重点解决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缓解和活化企业资金需求压力,保持地方财政运行稳定。

三、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

会议指出: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

政策解读:本次政治局会议对货币政策延续“适度宽松”的基调,加力意味着货币宽松或进入兑现阶段,预计降准、降息工具或适时落地。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有利于精准引导资金流向,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将更多关注结构优化与功能拓展。

目前新发放贷款利率较上年明显下降、处于历史低位。降准可以释放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适时降准降息”有利于继续稳住市场信心和预期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类似于此前设立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例如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PSL等,但应关注投向和功能。投向上,预计与我国当前的经济结构优化方向相匹配;功能上,传统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侧重于重大项目建设,以稳投资、补短板为主。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作为对现有金融工具体系的丰富与升级,预计将在消费外贸领域发力。

四、底线思维: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会议指出:要持续用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继续实施地方政府一揽子化债政策,加快解决地方政府拖欠企业账款问题。

政策解读: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依然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工作,化债政策坚守“遏增化存”的底线预计保持不变。

从短期风险缓释来看,在坚守隐性债务“遏增化存”核心原则下,地方政府与城投平台的工作重心正从存量债务化解向“轻装上阵谋发展、腾挪空间惠民生”有序转移。这一阶段性调整既体现了债务风险防控的成效初显,更标志着城投将进入“发展中化债”的全新阶段;

从长期生态重构来看,唯有将债务治理深度融入城投高质量发展进程,积极通过发展增量资源培育、存量资产激活、发展质效提升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债务问题的系统性化解,这正是破解“债务-发展”悖论的关键逻辑。

五、质量要求: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会议指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持续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创新推出债券市场的科技板,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大力推进重点产业提质升级,坚持标准引领,规范竞争秩序。

政策解读:这是中央首次提出“打造一批新兴支柱产业”,未来新兴支柱产业或将瞄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领域。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趋势表现为新技术的迅速应用,新产业的迅猛发展,新业态的持续涌现,以及新模式的持续创新,将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十五五”时期,城投如何加强新质生产力与传统产业的融合解决融合过程中的技术难题和管理难题,如何实现融合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都将成为不可不察的问题。

这就要求各地城投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有序发展加快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新兴服务业和高端装备制造的“五新一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聚焦钢铁、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纸、印染等重点行业,以节能低碳技术装备迭代与清洁生产工艺革新为突破口,推动全流程绿色化改造,形成技术驱动型绿色转型新路径。此外,加快实施人工智能+”行动,城望集团在原创文章《等AI来,不如寻AI去——AI如何赋能城投转型发展?》中提出,通过基础层整合夯实基础、能力层耦合整合资源、生态层融合释放价值,城投能够有效打破数据、算力、场景的孤立状态,实现技术融合、机制创新与生态协作

六:业务机遇: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会议指出加力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有力有序推进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优化存量商品房收购政策,持续巩固房地产市场稳定态势。

政策解读:预计未来将持续推动城市更新、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等,要求各地城投把握城市更新的战略机遇,在参与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设中提升市场化运作能力,同时强化风险管控,避免新增隐性债务。

从背景看,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突破65%,但大城市城中村普遍存在居住环境差、安全隐患多、土地集约利用不足等问题,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从增量开发转向存量运营,传统高杠杆、快周转模式难以为继,亟需通过城市更新和住房供给侧改革重塑行业生态

对城投而言,这一政策部署将带来结构性机遇与挑战城投公司作为地方政府重要抓手,将深度参与城中村改造的全链条,并通过新建保障房和存量房收储两种方式参与加大高品质住房供给。同时,应避免盲目跟风,强化风险管控。例如三四线城市土地溢价空间有限,此类区域应优先选择“微改造”模式,通过局部修缮和功能提升激活存量空间。建议优先选择土地溢价空间大的区域项目,并探索投建运一体化模式,通过物业运营、产业导入等实现长期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