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解读丨财政部长、央行行长“两会”发声解读:融资平台退平台进展,推进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

时间:2025-03-10 16:39:17  来源:城望集团  作者:城望集团  已阅:0

来源:财政部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将于2025年3月6日(星期四)下午3时,在梅地亚中心新闻发布厅举行记者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郑栅洁、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商务部部长王文涛、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席吴清就发展改革、财政预算、商务、金融证券等相关问题回答中外记者提问。城望集团整理和解读如下:

一是加快落实落细债务置换政策。指导地方尽早发行使用今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对隐性债务精准置换,对置换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做到早发力、早见效。

二是持续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剥离平台政府融资功能,结合企业实际分类推进市场化转型,严防国有企事业单位穿上“新马甲”,斩断借道举债的“触角”。

三是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要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将遏制违法违规举债作为财政监管的重点,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坚决防止化了旧账又添新账。

四是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建立了严格的融资平台退出标准和程序。到2024年末,与2023年初相比,约有40%的融资平台通过市场退出、市场化转型等方式,退出了融资平台的序列。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按照党中央部署,经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去年四季度,一次性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分三年每年2万亿元,用于置换存量隐性债务,支持地方化解债务风险。这项政策通过整体设计和机制重构,在主动化解债务风险的同时,支持地方腾出更多资金资源,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总的看,我们用一项政策至少办成了三件大事。
第一,化债压力大大减轻,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有效缓释。置换政策出台后,各地抓紧布置、迅速落实。一是隐性债务显性化,债务管理更加规范透明。截至今年3月5日,地方共发行置换债券2.96万亿元。二是高息债务低息化,去年发行的2万亿元置换债券,利率水平下降平均超过2.5个百分点,部分地区下降更为明显,预计这部分置换债券5年利息减少2000亿元以上,极大减轻地方资金压力和利息支出。三是区分轻重缓急,优先化解到期时间临近、隐患比较突出的隐性债务,牢牢守住安全防线。
第二,财政空间得到释放,经济发展动能明显增强。在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通过实施置换政策,一是打通了经济循环的堵点,各地畅通了资金链条,带动引导社会资本、金融资源,科技型企业、中小微企业等经营主体得到有力支持。二是更好的保障了重点民生,地方用好化债等支持政策,腾出更多资金,兜住基层“三保”底线,义务教育、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低保、优抚等得到更好保障。三是支持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今年地方安排更多资金用于科技创新、促进消费等重点支出,增幅较去年均有提高。
第三,融资平台改革转型迈出重要步伐,金融环境持续优化。通过债务置换有效带动平台退出,从去年四季度情况看,置换政策实施后平台减少4680家,占全年减少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通过带动优化银行等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增强信贷投放意愿,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置换政策已经实现良好开局,政策效能正在持续释放。我们将坚持在发展中化债、在化债中发展,努力取得更大成效。下一步,重点做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落实落细债务置换政策。指导地方尽早发行使用今年2万亿元置换债券额度,对隐性债务精准置换,对置换资金全流程、全链条监管,做到早发力、早见效。

城望解读:置换政策“松绑减负”的效果已经逐步显现。本轮债务置换作为经济结构调整、动能转换的重要工具,反映出化债思路发生根本性转变,即从应急处置转向主动化解、从点状排雷转向整体除险、从防范风险转向兼顾发展,结合专项债券支持回收闲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储备等增量财政政策,真正实现由“化债中发展”转向“发展中化债”。这就要求城投紧抓“发展中化债”的机遇,在新一轮的债务置换下,弱资质区域的下沉平台或将获得更多隐债置换额度,但如何接得住、利用好一揽子化债政策,实现区域信用再造,有效降低综合融资成本则考验地方政府和城投的定力和魄力。

二是持续推进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剥离平台政府融资功能,结合企业实际分类推进市场化转型,严防国有企事业单位穿上“新马甲”,斩断借道举债的“触角”。

城望解读:10多年前,国发公布19号文,各地城投公司思考如何通过资产整合提升主体信用评级以进入资本市场;10多年后,国办35号文、99号文下发(收藏丨新增99号文!地方政府化债文件:从35号文到最新226号文要点整理),城投公司思考如何通过产业转型以留在资本市场。综合考虑“一揽子化债”政策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以及“发展中化债”相关政策的持续释放,普通融资平台或已“退平台”但未实现“真转型”的城投公司,其融资权限仍受较大限制。这就要求城投公司以“真转型”为目标,重构资产、业务、收入、利润和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市场化、实体化、规范化管理水平,避免出现“整而不合”、“集而不团”等“美化”报表现象。原创丨35号文后城投公司投融资如何破局?产业转型或成关键)。

三是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进一步完善监测体系,将遏制违法违规举债作为财政监管的重点,将不新增隐性债务作为铁的纪律,坚决防止化了旧账又添新账。

城望解读:2015年以来,党中央要求建立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开好“前门”、严堵“后门”,坚决遏制隐性债务规模、增量,稳妥化解存量,切实防范债务风险。“926会议”增量政策出台后仍有一些区域仍发行高息债券“续命”。为获得新增融资谋求发展,满足各项监管政策要求,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城投如何在政策夹缝中求市场化、产业化转型生存,尤其是城投存量资产、资源盘活涉及的产业引入和项目策划、包装问题尤为迫切。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经济主题记者会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稳健,金融机构整体健康,地方债务和房地产风险持续收敛,金融市场运行平稳。
金融支持融资平台化债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人民银行与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多项有力措施,弱化地方融资平台债务风险。首先,严肃财经纪律,推动地方政府统筹资金、资产、资源化解债务风险。第二,支持地方政府通过注入资产、并购重组等方式,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功能,转型为市场化的经营主体。第三,引导金融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与融资平台平等协商,通过降低利率、延长期限等债务重组方式,缓解融资平台流动性和利息负担。
经多方努力,融资平台债务风险已大幅收敛。人民银行于2023年建立了标准化、常态化的融资平台债务统计监测系统,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定期双向报送融资平台债务数据,并进行交叉核验。我们与财政部建立了严格的融资平台退出标准和程序。到2024年末,与2023年初相比,约有40%的融资平台通过市场退出、市场化转型等方式,退出了融资平台的序列。融资平台的债务按其产生的原因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和经营性金融债务。关于融资平台隐性债务化解,刚才蓝部长已经作了介绍,我讲一下融资平台经营性债务化解情况。2024年末,融资平台经营性金融债务规模约14.8万亿元,较2023年初下降25%左右。这些经营性金融债务中约3/4集中在东中部经济大省,这些省份自身的化债能力很强。2024年四季度,融资平台新发行债券平均利率为2.67%。这非常清楚地显示出,金融市场对融资平台风险溢价水平大幅下行。

城望解读:城投形式上“退平台”和声明“市场化经营主体”或将加速,实质上与地方政府信用解绑、转型为市场化经营主体是大势所趋。从形式上看,城投“退平台”主要为落实国家融资平台转型退出要求,通过国资委等政府网站或公司官网公告不再承担政府融资职能,以区县级平台为主,仅有小部分为发债企业;从本质上看,在隐性债务“遏增化存”的基调下,“退平台”强调与地方政府信用“脱钩”,通过业务转型或压降债务规模向市场传递良好发展预期,为拓宽融资渠道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