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谋划储备项目,必需关注的“九大”投融资文件

时间:2025-11-28 09:50:42  来源:城望集团  作者:城望集团  已阅:0

2026年,如何按照十五五规划建议的要求高质量谋划和储备项目,是各地都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近年来,围绕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围绕财政金融支持、专项债发行、科技创新、存量盘活、民企参与、隐债风险等,国办及各部委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其中有一些“分量”很重的文件,在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各地专项债争取数量,影响谋划项目落地的质量,影响着地方国企的发展,更关乎项目是否合规,存量能否盘活、民企能否参与、项目能否持续等。



应该说,政策中“有钱、有机会、有路径”,政策也更有“窗口期”,积极抓住政策的机遇,利用好国家政策为地方发展“找钱、找机会”,是每一个政府和国有企业最需要关注和重视的事情之一。但在实践中,部分地方政府及国央企对此不是很重视,不但不学习掌握政策文件的精神实质要求,错失了很多争取资金及项目的好机会,甚至有的地方政府背离文件的初衷,在资金争取及项目实施过程中违规甚至违法,最后被罪责,不但影响地方经济的发展,也实际“祸害”了一方百姓。
为更好为2026年项目谋划和储备打基础,了解国家政策的导向和资金支持的方向,并能有效抓住政策的“窗口”及“红利”,今天就带大家一起了解那些影响政府投融资的核心文件及其核心内容。

01

国办发52号文(专项债投向):

投向扩容与产业赋能新突破

该文件首次将政府投资基金、产业投资基金明确纳入支持范围,并通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突破专项债传统投向限制,允许专项债资金注资政府投资基金可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绿色石化与新材料等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科创、“专精特新”等新兴领域,如江苏已安排90亿元新增专项债投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广州也计划将20亿元市本级专项债用于政府投资基金。

为平衡债务刚性与基金投资特性,政策明确三重配套机制:一是要求注资项目需满足收益覆盖本息,且经省级财政和人大常委会备案,实行专账管理;二是鼓励发行中长期债券匹配项目周期;三是建立容错纠错机制,部分地区对早期项目最高容亏率已达100%。

02

2026年专项债新规(专项债会计处理):

35万亿资金管理闭环升级

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出台《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相关业务会计处理暂行规定》,核心内容包括两类规范:

  • 分类账务处理:明确行政事业类与企业类项目单位的会计核算标准,要求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判断偿债义务并确认负债,真实反映财务状况。

  • 全生命周期信息监管:强制要求项目单位填报“专项债券项目投资表”和“资金还款情况表”,涵盖资金收支、资产形成、本息偿还等全链条数据,为闭环管理提供支撑。

针对规模达35.5万亿元的专项债,新规通过会计规范压实管理责任,直击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监管信息分散等痛点,构建了精细化管理体系。

03

国办函84号文(存量PPP处置):

分类处置与资源优化配置

文件聚焦存量PPP项目清整提质,建立“分类评估-精准处置”机制。对2024年底前仍未开工的项目,明确“能停则停、能转则转”的刚性要求:

  • 直接终止类:对无收益来源、不符合区域发展规划的项目坚决叫停,已拨付资金按程序收回,避免无效投入。

  • 转型替代类:对具备公益属性但PPP模式不适用的项目,转为专项债项目或政府直接投资,如部分市政道路项目通过专项债资金衔接推进。

  • 优化重启类:对收益前景明确但存在程序瑕疵的项目,限期完善招投标、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手续,达标后再行开工。

04

发改办投资1013号文(存量盘活):

流程简化与模式创新

审批流程缩短:将审批时限从45个工作日压缩至20个工作日,重点简化项目收益评估、权属变更等手续。

实施模式创新:明确鼓励交通、市政、环保等领域的优质存量资产组合运用REITs与TOT:积极推动存量资产转化为增量投资资金。支持通过TOT模式剥离存量资产经营权,再将运营稳定的资产打包发行基础设施REITs,实现“存量变现-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政策特别提及可优先适用该组合模式。

05

退平台150号文(国企):

信用脱钩与刚性责任约束

文件核心在于推动国企从“政府背书”向“市场信用”转型,斩断国企与政府的隐性信用联结,构建市场化运营机制。

  • 信用边界厘清:明确国企融资不得冒用政府名义,金融机构授信需以企业自身信用和偿债能力为核心,不得将政府信用作为增信依据。

  • 全链条追责体系:将投融资决策失误纳入国企负责人履职问责,明确“集体决策记录-风险评估报告-责任倒查清单”流程,对盲目投资、违规担保等行为,既追究直接责任人责任,也追责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且追责结果与薪酬、晋升直接挂钩。

06

财政部2025年1号文(债务管理):

隐性债务认定与风险防控

文件要求对新增隐性债务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追责一起,并将认定结果与地方政府绩效考核挂钩,强化风险底线约束。

细化了隐性债务认定标准,将8类行为明确列为违规情形,其中6类典型行为已被财政部通报案例印证:

  • 政府承诺社会资本最低收益或固定回报;

  • 通过国企垫付财政支出建设楼堂馆所;

  • 违规捆绑包装PPP项目新增债务;

  • 国企直接借款用于政府指定工程;

  • 以"债务化解"名义虚增财政收入;

  • 通过非标融资渠道变相举债等。

07

审计署2025年工作报告:

重点资金监管与问题曝光

报告将两类资金纳入“重点审计清单”,形成强有力的监督震慑:

  • 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聚焦资金拨付进度、项目落地效率和使用合规性,重点核查是否存在截留挪用、闲置浪费等问题。

  • 专项债项目绩效:结合2026年会计处理新规,核查资金使用与账务核算的匹配性,以及项目收益对本息的覆盖能力。

同步曝光:债务化解不实、专项债项目绩效不达标、国企违规融资等12类典型问题,为地方政府和国企划定审计红线。

08

国办发〔2025〕37号文(新场景培育):

场景开放与创新落地的双向赋能

该文件以“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应用—体系升级”为核心路径,通过分类培育+资源开放双轮驱动,打破新技术产业化“最后一公里”壁垒,为新质生产力培育搭建核心载体。文件聚焦五大类22个重点领域,覆盖新赛道拓展、产业升级、行业治理、民生服务等维度,既布局元宇宙消费、低空经济、深海开发等前沿场景,也打造智能工厂、无人配送、智慧农业等产业转型场景,同时拓展远程医疗、智能养老等民生应用场景。

为保障场景公平高效配置,政策明确三大关键机制:一是要求政府机关、国企带头开放主业场景,分批次推出项目清单,如央企已梳理首批200余个可开放场景项目;二是构建“综合性重大场景+行业集成式场景+高价值小切口场景”三级供给体系,适配不同技术成熟度需求;三是强化跨领域协同,鼓励地方结合资源禀赋培育特色场景,同步推进准入、要素改革与制度创新。此举通过场景供给牵引技术迭代,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配套建设,形成“场景开放—技术落地—产业升级”的良性循环。

09

国办发〔2025〕38号文(民间资本):

准入破冰与融资赋能的双重突破

文件旨在通过领域开放、公平保障、金融支持三维发力,全方位激活民间资本活力。

在准入扩容上,打破了传统垄断领域的壁垒,明确铁路、核电等重大项目需专项论证民资参与可行性,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超10%;对低空经济、商业航天等新兴领域实行“一视同仁”政策,支持由民企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的任务。

在政策配套上:一是公平竞争保障,清理服务业隐性门槛,取消招投标中对民企的不合理资质要求,400万元以上工程采购预留40%以上预算给中小企业;二是融资支持加码,落实银行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制,开通科技民企上市并购“绿色通道”,支持发行基础设施REITs回笼资金;三是要素服务升级,鼓励国企、科研院所向民企提供市场化中试服务,搭建政金企常态化对接机制。这些举措让民间资本“有得投、投得起、投得稳”,与国有资本形成发展合力。

项目静静说。若内容涉及版权问题或需引用授权,欢迎随时通过公众号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