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丨招商引资破局有高招!浙江投资“赛马”激励机制下的成功实践

时间:2025-10-23 16:53:04  来源:城望集团  作者:城望集团  已阅:0

在推进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关键期,浙江如何破解“有效投资牵引不足”与“区域发展动能不均”的双重课题?怎样让各地抓项目、促产业的主动性从“被动落实”转为“主动竞逐”?


浙江省投资“赛马”激励机制正是破题之策。该机制是省委、省政府为推动各地落实新发展理念,大抓项目、抓好项目,推动有效投资,增强高质量发展后劲推出的创新举措。主要以“以项目论英雄”为核心导向,通过动态考核、要素倾斜和区域竞争,形成了全省上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工作格局。

01

政策框架:目标导向与指标体系

2021年,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全省投资“赛马”激励机制(试行)的通知》(浙政办函〔2021〕53号,以下简称“通知”),主要内容如下:

(一)考核对象

明确从投资增长、结构优化、重大项目推进三大板块13项指标对11个设区市和90个县(市、区)进行季度考核,建立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考核体系。激励对象分为两类:

设区市:每季度评选4个

县(市、区):每季度评选11个

(二)考核指标

考核结果与土地指标、专项债额度、产业基金等要素分配直接挂钩,形成“干得好、分得更多”的激励闭环。其中,核心考核指标如下:

(1)投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制造业投资增速、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速等。

(2)结构优化:生态环保、交通、能源和水利投资占比,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

(3)重大项目推进:省“千项万亿”工程、省重大产业项目的开工率、投资完成率。

(三)激励措施

1.资金支持:省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千项万亿”工程,增加专项债额度、超长期特别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

2.要素保障:土地指标方面,对优秀地区优先保障省重大产业项目用地指标;环境指标方面,优先分配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指标,支持绿色产业项目落地;

此后,浙江省各地区积极探索“链长制+赛马”等创新模式,围绕智能物联、生物医药等五大产业生态圈开展产业链招商。例如,杭州通过“链长+链主”机制,吸引强脑科技、宇树科技等未来产业项目集聚。

02

投资“赛马”激励机制的实施成效

浙江省投资“赛马”激励机制通过指标量化比拼、要素精准倾斜、全周期动态监管的闭环设计,不仅直接拉动了投资规模的增长,更在优化投资结构、培育产业动能、促进区域均衡、提升治理效能等深层次领域取得了系统性成效,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动力。

(一)投资质效双升:从“规模扩张”到“结构优化”的转型加速

“赛马”机制以13项核心指标为“指挥棒”,倒逼各地跳出“唯总量论”,聚焦有效投资和高质量投资,实现了投资规模与质量的协同跃升。机制的竞争性压力有效激活了各地抓项目、扩投资的主动性,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例如,2024年龙泉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0.6%,成功入选全省投资“赛马”激励地区。

(二)产业能级跃升:从“链条补短板”到“集群筑高地”的突破

“赛马”机制与“链长制”“千项万亿”工程深度融合,推动各地围绕特色产业链开展精准招商和项目攻坚,加速了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发展。例如浦江县深化“一把手”招商机制,围绕“3+3”产业体系探索“实力企业+优质项目+链条联动”模式,连续两年招引落地50亿元以上制造业项目。

(三)治理效能提升:从“被动服务”到“主动赋能”的转变

“赛马”机制不仅是项目的比拼,更是政府治理能力的竞赛,倒逼各地优化营商环境、创新服务模式,形成了“一切围着项目转、一切盯着项目干”的工作格局。例如宁波市健全投资项目“一阶段一件事”办理机制,2024年办结各类业务超3.4万件;定海区实施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实“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套班子”的专班服务机制,确保问题及时清零。

03

3个投资“赛马”最佳实践市招商引资经验

(一)宁波市:优机制、抓推进、强保障,全力扩大有效益的投资

今年以来,宁波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投资决策部署,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用好“4353”工作推进机制,全力以赴推动实现一季度投资顺利开局,一季度全市完成投资1171.2亿元、同比增长6.8%。

1.实施“5210”攻坚行动

一是实施五大突破性任务。系统重塑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机制,谋划提出重大项目储备、招商引资落地、项目建设提速、要素供给保障、国企民企双向发力5大行动。

二是夯实重大项目基本盘。聚焦迭代升级前期项目清单、招商引资项目清单等,力争推动年度形成2000个亿元以上重大项目。

三是优化投资结构促发展。聚焦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深入谋划战略性、支撑性、引领性重大项目,有力支撑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0%左右的年度目标。

2.迭代优化工作机制

一是强化“1245”统筹协调推进。定期开展市政府主要领导月度协调、常务副市长半月协调、其他分管市领导每周协调,有效破解甬江实验室等一批重大项目难点堵点。

二是全力落实省“千项万亿”工程。精准制定投资计划,加快推动形成项目新开工和提速放量,一季度宁波项目完成投资212亿元,36个省集中开工项目中5个项目建成投用。

三是开展项目攻坚提速系列活动春节期间,开展不停工项目安全生产督导和复工复产大走访等活动。同时,创立高质量项目建设劳动竞赛,开展“八比八赛”。

3.打好要素保障“组合拳”

一是加强资金向上争取。全力争取各项国家资金支持,一季度,37个增发国债项目资金全部到位,297个专项债项目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审核。

二是优化项目用地保障。系统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试点,创新构建3类整治模式、6大重点整治区域、首批11个先行示范片区的总体整治格局,有效促进各类土地资源高效配置。

三是精准配置项目用能。按照“全市一盘棋”原则统筹使用能耗指标,一季度6个项目整体进展顺利,其中宁波石化开发区岚山动力中心项目等完成能评审批。

(二)绍兴市:“谋开建投”并举,奋力夺取投资“开门红”

今年以来,绍兴市坚持国家所需、绍兴所能、群众所盼,落实落细省“4353”工作推进机制,“以项目看发展论英雄”,担当作为、实干争先,以重大项目投资为牵引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奋力夺取项目投资“开门红”。

1.早谋快动,做大项目储备“蓄水池”

按照“干着今年、想着明年、谋着后年”思路要求,聚焦国家政策和战略规划、基础设施和区位优势、产业发展和创新导向、民生优享和社会保障,谋划储备一批“两重”“两新”、新质生产力、民生基础和内生项目,并深入对接项目规划依据、可行性、要素匹配情况、前期工作深度等要素要件,提高项目谋划科学性、精准性,确保谋划工作“看得见、摸得着、可量化、可考核”。经多轮摸排会商,共储备计划2025-2026年开工的亿元以上重大项目251个、计划总投资超4200亿元。

2.攻坚节点,推动项目开工“加速度”

实施高质量项目“前期攻坚月”活动,组织各行业主管、审批部门对133个新建项目逐个面商、联审“会诊”,全面梳理“要素体检清单”和“要件补缺清单”,推动81个项目提前开工,平均提速2.4个月。完善落实领导挂联机制,分解明确49位市、县四套班子领导挂联146个列入省级以上计划的重大项目、前期项目,实施分级分类协调,先后召开协调会21次,协调解决杭州湾南翼平原排涝及配套工程等33个项目共85个问题,高效化解堵点难点,有力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3.晾晒比拼,创设项目建设“擂台赛”

开展重大项目“图强争先”活动,组织重点建设项目争先创优立功竞赛,围绕扩投资增指标、推项目提进度、强招商亮成效的目标任务,深化平台晾晒、现场观摩、“红旗”“蜗牛”比选、警示教育提醒等举措,确保各项任务压茬推进、全面落实。镜岭水库、曹娥江码头、轻纺城冷链物流中心、天姥实验室、甬金高速改扩建、诸永高速改扩建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快。

(三)金华市:抢先谋势迎新机,乘势而上拼胜局

金华市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扩大有效投资决策部署,按照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总体安排,把握重大项目建设这一关键抓手,抢先谋势、乘势而上,以“开局就奔跑、起步就跃进”的精气神,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7%,主要结构性指标稳步增长,要素争取成效明显,夺取一季度全省投资赛马激励“开门红”。

1.谋势在“时”,抢抓机遇早布局

第一时间出台《金华市扩投资优结构扬优势强港连廊造链“十百千万”攻坚行动方案》,紧扣九大领域,全面承接省扩大有效投资“千项万亿”工程实施计划部署,谋划实施市级亿元以上重大项目900个以上,年度计划投资1700亿元以上,为全年项目投资基础定下基调。62个项目参加2024年第一季度全省扩大有效投资重大项目集中开工活动,该批项目1-3月完成投资53.9亿元,有力支撑一季度“开门稳、开门好、开门红”。

2.蓄势在“事”,大抓项目强推进

紧盯项目建设关键环节,梳理49个新建项目151个促开工节点,进行清单化管理、节点前置预警和红黄灯晾晒督导,及时跟踪项目推进进度,掌握项目难点堵点,针对性开展项目督导服务,推动项目早开工、快建设。一季度新建项目开工38个,开工率为77.6%,开工数和开工率均居全省前列,有效完成新续项目衔接,增强投资后续动能。强化晾晒激励,常态化评比“红黄旗”项目,每月通报晾晒项目推进攻坚图,引导各地真抓实干、争先创优。

3.乘势在“人”,善抓合力优保障

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债、省重大产业项目等政策资金、土地激励等要素机遇,与各重点投向领域主管部门开展细则解读、政策指导等协同合作,凝聚起全市上下合力,共同谋深项目前期、做强需求储备、抢占申报先机。牵头建立“周赴省、月进京”对接机制,部门和市县多层次联动,全力向上争取要素支持。193个专项债项目国家两部委审核通过,债券需求458亿元、居全省第四;8个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获中央预算内投资5.71亿元,占全省19.1%、居全省第二。16个项目列入省重大产业项目、居全省第一,获得土地指标1764亩,占全省13.2%、居全省第三。


浙江省投资“赛马”机制通过政策刚性约束与市场化激励结合,形成了“谋划一批、招引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循环,为全国优化投资结构、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浙江样本”。


来源:城望研究院根据公开信息整理而成,本文仅作学习交流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侵权,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