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丨房价基础,债务就不基础?回溯首个地级市财政重整
政府债务130亿,却成全国首个财政重整地级市,“白菜”房价城市鹤岗到底怎么了?鹤岗是如何“破产重组”的?
01 什么是“财政重整”?
(一)财政重整的条件
财政重整的概念最早源于2016年10月27日由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应急处置预案》(国办函〔2016〕88号,以下简称“预案”)。该预案是应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制度安排,旨在建立健全快速响应、分类施策的应急处置机制,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根据《预案》,市县政府出现以下情况之一时,债务管理领导小组或债务应急领导小组必须启动财政重整计划:
1.一般债务付息支出超过当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10%;
2.专项债务付息支出超过当年政府性基金预算支出的10%。
此外,即便未达到上述比例,若市县债务应急领导小组认为确有必要,也可决定启动财政重整。
(二)财政重整的措施
财政重整计划主要包括:(1)拓宽财源渠道;(2)优化支出结构;(3)处置政府资产;(4)申请省级救助;(5)加强预算审查;(6)改进财政管理。
按照《预案》要求,实施财政重整的地区,首先得压缩开支,减少建设性支出,通过“紧衣缩食”将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还债,其次要处置国有资产,最后才是申请上级政府救助。
(三)财政重整不等于财政破产
财政重整计划实际是对政府预算的一种重新安排,和债务重组是不同的概念,更不是政府的破产计划。
财政重整本质就是“压减非刚性支出、偿债优先”。财政重整期内,除必要的基本民生政策支出和政府有效运转支出外,视债务风险等级,本级政府其他财政支出应保持“零增长”或者大力压减。
具体包括“压缩基本建设支出”“压缩政府公用经费”“控制人员福利开支”“清理补助补贴”“调整过高支出标准”“暂停土地收入政策性计提”等六个方面。此外,地方政府可以暂停财税优惠政策,并通过处置政府资产、申请省级救助等方式增加偿债资金来源。
02 黑龙江鹤岗怎么了?
鹤岗,与鸡西、双鸭山、七台河并称“黑龙江四大煤城”,是东北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鹤岗“房价基础,债务不基础”的悖论,既是资源型城市转型求生的缩影,也是地方财政风险的样本。
(一)鹤岗房价“基础”:人口流失与资源枯竭的双重挤压
鹤岗房价之低已成为全国典型案例。2025年9月数据显示,其二手房均价仅为1983元/平方米,部分区域如东山区甚至低至1213元/平方米,新房均价也仅3096元/平方米,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种“基础款”房价的形成,根源在于结构性矛盾:人口持续外流、资源型经济衰退和土地财政困境。
(二)鹤岗债务“不基础”:财政重整与隐性风险的叠加困境
近年来,鹤岗成为全国首个财政重整的地级市,引发广泛关注。与极低房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鹤岗政府债务规模持续高企,债务风险已触发财政重整机制。
2020年末,鹤岗市地方政府债务余额131.1亿元。2020年鹤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鹤岗市全口径财政收入38.8亿元,比上年下降10.3%,其中公共财政收入23亿元,全口径财政支出157.7亿元。
从财政收支结构看,鹤岗全口径财政收入不足40亿元,财政自给率(收入覆盖支出比例)尚不足25%,其余近75%的支出需依赖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才能填补。这意味着,尽管鹤岗的政府债务规模相较于国内许多地区实属“小巫见大巫”,但其自身的债务偿还能力却几乎为零。
2021年鹤岗成为全国首个实施财政重整的地级市,核心措施包括暂停公务员招聘、压减非必要支出、处置政府资产等。
截至2024年底,鹤岗市全口径政府债务余额为229.65亿元,较2023年增长5.7%,其中市本级债务余额169.62亿元,占全市债务总额的73.8%。这一数据反映出鹤岗债务规模仍在持续扩张,但增速较往年有所放缓(2023年债务增速为12.3%)。
03 地方政府如何财务重整?
鹤岗市财政重整的核心症结在于其内生增长动力的持续衰竭。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鹤岗长期以来依赖煤炭产业,在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宏观背景下未能实现有效突破,导致传统动能衰退、新动能培育不足,经济运行陷入停滞甚至瘫痪状态,无法依靠自身“造血”缓解财政压力。
2021年以来,鹤岗围绕“开源”和“节流”,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推进财政重整:
(一)全力推动产业结构转型与造血机制重建
积极争取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移支付支持,培育非煤产业,布局绿色能源、生态农业、跨境商贸等新业态,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税收基础。
(二)实施全面预算紧缩与支出结构优化
严格压缩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大幅削减非急需非刚性项目。优化公共服务供给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集中财力用于保基本民生、保工资、保运转等必支领域。
(三)强化国有资产整合与闲置资源盘活
推进政府持有的经营性资产、股权以及闲置土地、房产等资源的处置变现,建立国有资本收益补充社保和财政的长期机制。
(四)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
分类化解存量债务,通过置换、重组、市场化偿还等方式减轻付息压力,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建立风险预警和长效监管机制。
(五)向上争取政策与资金支持
在自身努力基础上,积极申请省级临时救助和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弥补基本财力缺口,避免发生系统性风险。
财政重整不仅是财政收支的技术性调整,更是倒逼地方政府加快转型、改善治理的重要契机。鹤岗能否借此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财政和城市再生,仍取决于其改革决心与行动效能。
04 如何避免成为下一个鹤岗?
为避免成为下一个需启动财政重整的“鹤岗”,各地应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多措并举提升财政可持续性和抗风险能力,切实防范化解财政运行风险。
一要推动产业转型,培育可持续财源。坚决摆脱对传统单一资源或产业的路径依赖,积极谋划布局新兴产业,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构建多元支撑、抗风险能力强的现代财源体系,从根本上增强财政“造血”功能。
二要强化预算管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坚持量入为出、精打细算,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坚决压减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取消低效无效支出。严格规范津贴补贴政策,合理控制编外人员规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将有限财力用于保障基本民生和重点领域,切实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三要规范政府举债,严防债务风险。依法依规实施政府融资行为,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建立健全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对债务规模、结构和风险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积极通过置换、重组等方式化解存量债务,稳妥降低债务利息负担,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四要依法组织收入,杜绝乱罚款乱摊派。严格遵守税收和非税收入征管法律法规,不得向下级单位或市场主体下达不合理的收入考核指标。严禁为弥补收支缺口而采取运动式执法、集中清缴等违规方式增收,营造公平透明、法治规范的营商环境。
五要主动争取支持,加强上下协同。在立足自身努力、挖掘内部潜力的基础上,积极向上反映实际困难,依法合规申请转移支付和专项扶持资金。主动加强与上级财政部门的沟通汇报,用足用好政策资源,但须摒弃“等靠要”思想,真正做到上下联动、合力解难。
各地应汲取鹤岗等地的教训,早预警、早应对,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优化结构,全面提升财政运行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坚决避免陷入财政重整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