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深圳政府投资基金是最敢投的政府基金?

时间:2025-08-22 16:57:22  来源:城望集团  作者:城望集团  已阅:0

自2015年至2025年3月初,深圳财政已实缴出资超1500亿元,分批次设立13支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累计撬动资本近5000亿元,设立300余支子基金,构建起地方级最大体量的政府投资基金群,形成覆盖天使期到成熟期的全生命周期接续投资体系。多年来,深圳引导基金的发展与特区产业转型升级同频共振。


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具有“高风险、长周期、高回报”特征,深圳始终不对政府投资基金设立“亏损上限、收益下限”,坚持与社会资本“风险共担、收益让利”,最高让利比例可达100%,换取长期产业价值,并积极引导创投机构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深圳市引导基金普通合伙人深创投集团在遴选基金管理人时坚持公平原则,对各类企业一视同仁。
市场化投资策略带来显著成效。过去10年,深圳市引导基金“集团军”累计支持8000余个产业项目,助力超1500家企业成长为“专精特新”企业,近600家企业成功上市,成为国内培育上市公司数量最多的政府引导基金。
而且,引导基金总体放大倍数约为4.5倍,单独以市场化子基金计算,放大倍数达6.1倍,常年位居清科/投中等地方政府引导基金榜单前列,如中国最受GP关注政府引导基金TOP30第一名等,成为全国地方引导基金的发展标杆。

01

基金规模:构建万亿级资本矩阵

(一)全国最大的政府引导基金集群

截至20253月,深圳市政府投资基金体系已形成"1+N"架构:市级引导基金总规模超4700亿元,叠加"20+8"产业集群基金后,全口径管理规模突破7000亿元。这一规模远超北京中关村科学城科技成长基金(100亿元)、上海三大先导产业母基金(超900亿元)等国内同类基金,成为全球范围内规模最大的地方政府产业投资体系。

深圳基金的规模优势源于独特的资本运作机制:通过"财政出资+国资注资+社会募资"的三元结构,市级引导基金实缴出资超1500亿元,撬动社会资本比例达3.2倍。这种"财政杠杆+市场乘数"效应,使深圳基金在半导体、人工智能等资本密集型领域形成战略威慑力。例如,2025年新设的500亿元国资基金,单笔规模即超过多数地级市引导基金总和。

(二)全生命周期的资本覆盖

深圳基金构建了"种子基金(20亿元)-天使基金(百亿级)-产业基金(千亿级)"的金字塔体系。


在极早期阶段,种子基金重点支持实验室技术转化,单个项目最高投资2000万元;

天使基金则聚焦"从0到1"的原始创新,A轮及更早期项目占比不低于40%。

这种分层布局使深圳基金能够精准捕捉技术突破窗口,例如对墨芯人工智能的连续三轮投资,从天使轮的500万元到A轮的1.2亿元,全程陪伴企业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


在成熟期领域,深圳基金通过并购基金推动产业整合。例如,深重投集团发起的半导体产业基金,以50亿元规模主导对某存储芯片企业的跨境并购,填补国内产业链空白。这种"投早投长投整合"的策略,使深圳基金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02

投资策略:硬科技领域的敢死队

(一)技术攻坚的硬核布局
深圳基金将90%以上资金投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中半导体、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领域占比超60%。
在半导体领域,深圳基金已形成"设计-制造-封装"全链条布局:对鸿芯微纳的EDA工具研发投资3亿元,推动国产替代突破;对中芯深圳的12英寸晶圆厂注资50亿元,支撑华为麒麟芯片量产。这种"材料-设备-工艺"的垂直整合,使深圳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专利数量占全国35%。
在人工智能领域,深圳基金首创"算法-算力-数据"三位一体投资模式。对云天励飞的视觉计算芯片投资2.8亿元,其技术已应用于深圳智慧交通系统;对OpenHarmony生态基金注资100亿元,推动鸿蒙系统装机量突破10亿台。这种"技术研发-场景落地-生态构建"的闭环,使深圳成为全球AI应用最活跃城市。
(二)风险共担的制度创新
深圳基金通过"风险让利+容错机制"破解硬科技投资难题。
在收益分配上,对社会资本最高让利100%,财政资金仅收取基础收益;
在考核机制上,明确"不以单一项目亏损为负面评价依据",允许基金存续期延长至15年。这种制度突破使深圳基金敢于在高风险领域重仓押注,例如对某量子计算企业的10亿元投资,尽管尚未实现商业化,但已推动相关技术进入实验室验证阶段。
深圳基金还建立"技术专家+产业导师"的双评审体系。在生物医药领域,邀请钟南山团队参与项目评估,确保对基因编辑、细胞治疗等前沿技术的精准判断。这种专业化决策机制,使深圳基金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成功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27个百分点。

03

管理机制:市场化运作的标杆范式

(一)专业化管理的"深圳模式"
深圳基金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三层架构:市级引导基金委托深创投集团管理,后者通过公开遴选引入红杉中国、IDG资本等头部机构作为子基金管理人。
这种"国有资本+民营智慧"的组合,既确保政策导向,又激活市场效率。例如,深创投管理的赛米产业基金,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决策周期仅需45天,较传统国资基金提速60%。
在返投机制上,深圳率先试点"实质性返投"改革:允许子基金通过税收贡献、就业创造等替代投资指标,对种子期项目甚至取消返投要求。这种创新使深圳基金吸引到全球200余家GP落户,管理机构数量占全国15%。
(二)投后赋能的生态构建
深圳基金建立"资本+产业+政策"的三维赋能体系。
在产业协同方面,组织被投企业参与华为、比亚迪等链主企业的供应链对接会,2025年促成交易额超200亿元;
在政策支持方面,为半导体企业争取到每片晶圆2000元的量产补贴,使中芯深圳的14纳米芯片成本降低18%。这种生态化服务,使深圳基金被投企业的存活率比行业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
在退出机制上,深圳基金打通"IPO-并购-份额转让"多元通道。2025年上半年,通过深交所科创板实现退出的项目达17个,平均账面回报倍数5.8倍;通过私募基金份额转让平台完成交易32笔,交易规模超80亿元。这种灵活退出机制,使深圳基金的资金循环效率提升40%。

04

产业影响:重构全球竞争格局

(一)新兴产业的孵化摇篮
深圳基金已培育出近600家上市公司和200家独角兽企业,其中半导体领域的上市公司数量占全国28%。

例如,大疆创新在深圳基金的连续投资下,全球无人机市场份额达70%;云豹智能作为DPU领域唯一独角兽,其产品已应用于阿里云数据中心。


这种"科技-产业-金融"的良性循环,使深圳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领域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集群。
在生物医药领域,深圳基金推动华大基因的单细胞测序技术全球领先,支撑中国在基因检测市场的份额从2019年的12%提升至2025年的35%。这种技术突破,使深圳在精准医疗领域的专利数量超越波士顿,成为全球第二大创新中心。
(二)区域经济的增长极核
深圳基金对本地经济的拉动效应显著:每1亿元投资可带动GDP增长2.3亿元,创造就业岗位120个。
在光明科学城,基金投资的脑机接口项目已形成年产值50亿元的产业集群;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基金支持的量子通信实验室吸引200余名香港科研人员入驻。
这种"资本集聚-人才汇聚-产业升级"的乘数效应,使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8%,远超全国平均水平。
深圳基金还通过"飞地经济"模式辐射全国。例如,与合肥共建的半导体产业基金,在合肥投资的存储芯片项目已投产,同时在深圳设立研发中心,形成"制造在合肥、研发在深圳"的协同效应。这种跨区域合作,使深圳基金的产业影响力突破地理边界。

05

制度创新:全球资本治理的中国方案

(一)耐心资本的制度试验
深圳基金首创"时间换空间"的投资哲学。
对生物医药企业的临床研究阶段投资,允许最长10年的亏损容忍期;对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设立"技术验证-中试放大-产业化"三阶段资金池。
这种长期主义策略,使深圳基金在硬科技领域的投资周期比行业平均水平长2-3年,但最终回报倍数高出40%。
在激励机制上,深圳基金对管理人实施"业绩分成+跟投制度"。例如,某半导体基金的管理团队可获得超额收益的20%作为奖励,同时必须跟投基金规模的5%。这种利益绑定机制,使管理人的风险偏好与基金长期目标高度一致。
(二)开放创新的全球视野
深圳基金依托前海、河套两大平台,构建"跨境资本-跨境技术-跨境人才"的融合机制。在前海QFLP试点中,允许境外资本以人民币直接投资,2025年上半年引入外资超50亿元;在河套合作区,设立10亿元深港联合创新基金,支持两地高校联合攻关AI伦理等前沿课题。这种开放格局,使深圳基金吸引到软银、淡马锡等国际资本参与,外资占比达12%。
在标准制定上,深圳基金推动建立硬科技投资的"深圳标准"。在半导体领域,联合中芯国际、华为等企业制定14纳米芯片量产标准;在人工智能领域,主导起草《AI伦理治理白皮书》,相关成果被纳入ISO国际标准体系。这种规则制定权的争夺,使深圳基金在全球产业竞争中掌握话语权。

06

未来展望:科技革命的资本先锋

(一)技术奇点的战略储备
深圳基金正布局量子计算、脑机接口、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2025年设立的100亿元未来产业基金,重点支持量子通信网络建设,计划在5年内建成覆盖粤港澳大湾区的量子密钥分发网络;对某可控核聚变企业的30亿元投资,目标在2030年前实现商业化发电。
这种"技术储备-场景验证-产业爆发"的路线图,使深圳基金能够精准捕捉下一轮科技革命机遇。
在生物科技领域,深圳基金投资的合成生物学企业,已实现人工合成淀粉的工业化生产,成本较传统农业降低90%。这种颠覆性技术,将重构全球粮食生产体系。
(二)全球资本的引力中心
深圳基金计划到2026年形成万亿级"20+8"产业基金群,吸引经备案的股权投资基金超1万家。为此,深圳正打造香蜜湖、深圳湾等四大风投创投集聚区,提供500万平方米产业空间和配套设施。这种"资本集聚-人才汇聚-产业升级"的生态构建,使深圳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全球最大的硬科技资本中心。
在国际化方面,深圳基金将依托深港通、债券通等机制,推动人民币跨境投资。例如,2025年发行的首支绿色熊猫债券,吸引中东主权财富基金认购30亿元,推动深圳成为全球绿色金融枢纽。
综上所述,深圳政府投资基金的成功,本质上是"市场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生动实践。其万亿级规模、硬核投资、市场化运作的三位一体模式,为全球产业资本治理提供了新范式。正如对大疆创新的连续投资所揭示的:真正的资本力量,不在于短期逐利,而在于对技术趋势的精准判断、对产业规律的深刻理解、对长期价值的坚定信仰。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深圳基金的探索不仅关乎一城一池的产业兴衰,更关乎中国在全球科技革命中的战略位势。当500亿元国资基金投向人工智能,当20亿元种子基金孵化量子计算,这些看似冰冷的数字背后,是一个国家对未来的战略押注。深圳基金的故事说明:在硬科技竞争的战场上,资本已成为比土地、劳动力更重要的生产要素;而掌握资本战略主动权的城市,终将在全球产业价值链中占据制高点。
来源:华君策。本文仅作学习交流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涉及版权侵权,请通过公众号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核实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