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央政治局会议到经济工作会议,从总理指示到市场监管总局行动,“反内卷”成为2025年的高频词。这场自上而下的系统性变革,正在重构产业竞争逻辑。那么,如何看待本轮“反内卷”?如何破解“内卷”困境?
当前,“内卷式”竞争在经济社会领域呈现多样形态,其治理核心直指企业与地方政府两大主体的共性问题。行业层面,无序竞争、同质化严重、低价恶性竞逐等现象屡见不鲜,导致产业在低水平循环中内耗;地方层面,招商引资中的地方保护倾向、非普惠性优惠政策的滥用,以及盲目上马项目引发的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等问题,进一步加剧了资源错配与发展失衡。在此背景下,“反内卷”是针对这类无意义内耗、低效循环的系统性治理行动,旨在通过规范市场行为、优化发展生态,破除“向内收缩”的发展困局。这场变革不仅关乎市场秩序的重塑,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释放社会创新活力的必然要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内卷”并非源于中文互联网,其词源可追溯至拉丁语“involutum”,原意为“向内卷曲”。德国哲学家康德最早将其用于哲学思辨,指代一种“退化”的演化形态。真正赋予其社会学内涵的是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上世纪60年代,格尔茨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开展田野调查时,观察到当地水稻种植的特殊现象:人口压力下,农民对田地投入的劳动力愈发密集,耕作日益精细,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升,但人均产量几乎未增长。农民付出更多汗水却未变富裕,生活陷入“高水平的停滞”,格尔茨将此定义为“农业的内卷化”,即“没有发展的增长”——仅呈现内部复杂化的自我重复,无实质突破。如今,“内卷”正是这一现象在现代社会的全面投射。其范畴已突破农业局限,广泛渗透至各行各业,从昔日田间地头延伸至今日写字楼、校园与家庭。
以地方招商引资为例,地方政府为招商引资,竞相提供税收减免、土地优惠等“政策洼地”,导致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反内卷”的核心是纠正“低质量、同质化的过度无序竞争”,让市场回归公平有序的轨道。
近年来,中央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剑指整治“内卷式”竞争。2024年7月,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拉开反内卷序幕;同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要求“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矛头直指地方政府与企业行为。2025年开年,市场监管总局召集光伏、汽车、电商三大行业龙头企业座谈,释放明确信号:“内卷式”竞争已威胁高质量发展,必须终结!3月,为促进地方政府行为规范,市场监管部门今年在《公平竞争审查条例》的基础上,进一步施行《公平竞争审查条例实施办法》,其细化完善相关要求和举措,将有助于更好纠治当前各方反映突出的不当市场干预行为,助力加快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7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以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为主题,为“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政策部署指明方向。从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到各项政策明确部署“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本轮“反内卷”站位更高,覆盖面更广,协同性更强。站位上,本轮“反内卷”更强调区域治理,明确将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列为核心任务。
覆盖面上,地方政府(如招商引资)、企业(如过度投资、降价)、居民(如日均工作时间增加)等主体都在讨论的范畴中。
协同上,本轮“反内卷”协同性或更强,更突出政策与市场机制配合。
“内卷”的本质是资源有限下的零和博弈,中央“反内卷”的本质,不是要消灭竞争,而是要重塑竞争规则,引导竞争从“竞底”转向“竞优”。其底层逻辑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政府归位,构建统一市场。本轮“反内卷”明确规范政府招商引资行为,严格约束地方保护主义,破除市场分割壁垒。推动地方政府退出不当干预,依靠制度保障而非政策洼地吸引企业,营造全国统一、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在规则一致的赛道上良性竞逐。二是供给升级,优化产业结构。本轮“反内卷”范围更广,在覆盖钢铁、水泥等传统行业基础上,将光伏、新能源车等新兴产业纳入改革范畴。通过市场化法治化路径,有序淘汰落后产能,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优化供需动态平衡,缓解行业价格竞争压力。三是需求扩容,拓宽发展空间。本轮“反内卷”强化需求侧牵引作用,通过提振居民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综合举措,持续做大国内市场。以扩大增量需求为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遇,从根本上缓解存量博弈带来的竞争压力,为经济增长注入可持续动力。04
破局:地方政府、国有企业
如何打好“反内卷”组合拳?
(一)地方政府层面
积极通过政策引导、市场机制等推动供给创新升级。严控地方“政策洼地”,禁止无依据税收优惠,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破除区域割裂。通过设定智能化、绿色化较高行业标准,加强对科技创新、绿色环保等领域政策支持,加强财税政策激励等方式,或可促使企业逐步摒弃依靠价格比拼的内卷竞争模式,转而通过产品创新、技术迭代、商业模式重构等方式,在提升盈利水平的同时,推动产业创新,实现行业良性发展。
(二)国有企业层面
在产业升级维度,国有企业需主动跳出同质化竞争的红海。将资源从低水平价格博弈中抽离,转向核心技术攻关与细分市场深耕,通过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聚焦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以差异化产品和服务构建竞争壁垒,打破对价格战的路径依赖,实现从“拼成本”到 “拼技术”的转型,为产业升级树立标杆。在人才管理维度,国有企业要率先摒弃“行政化”管理逻辑。构建人性化的企业文化,破除“以时长论成效”的内卷思维,通过优化工作机制减少无效加班,同时加大对员工成长的投入,完善培训体系与发展通道,将员工身心健康与能力提升纳入企业发展考量,以人才价值的释放激发组织创造力,形成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在产业生态维度,头部国有企业应承担起“链主”的责任担当。改变单向转嫁成本与风险的传统模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基于信任的协同机制,通过资源共享、成本共担、技术共建,构建共生共赢的产业生态,打破零和博弈的内卷困局,推动产业链整体效率提升与韧性增强。
唯有地方政府守好公平底线、国有企业发挥引领作用,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治理合力,才能真正打破内卷困局,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持久活力与深层动力。
来源:城望研究院根据人民网、申万宏源宏观研究报告、海博设计、极目新闻等推送内容梳理、创作而成。若文中内容涉及版权问题或需引用授权,欢迎随时通过公众号后台留言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妥善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