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扫描文末二维码获取全文)
一、中央政治局会议: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召开,会议指出,“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同时我国经济基础稳、优势多、韧性强、潜能大,长期向好的支撑条件和基本趋势没有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整产业体系优势、丰富人才资源优势更加彰显,要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必胜信心,积极识变应变求变,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在激烈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推动事关中国式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任务取得重大突破。2025年上半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政策逻辑演进体现从短期应对到长期布局、从单兵突进向系统集成、从政策宣示到制度落地的特征,这些政策脉络既体现了对当前经济社会矛盾的精准化解,也为下半年城投重点工作打好了制度框架和实践基础。(解读详见原创丨上半年6场中央政治局会议定调:下半年城投怎么干?)二、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
7月23日至24日,国务院国资委在京举办地方国资委负责人研讨班,总结上半年工作,交流做法经验,研究部署下一阶段重点任务。国务院国资委党委书记、主任张玉卓出席并讲话强调,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和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科学把握国资国企在新征程上的功能定位,因地制宜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开启增长的“第二曲线”,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不断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更好发挥国有经济战略支撑作用。国务院国资委党委委员参加研讨。中央财办秘书局负责同志应邀作专题辅导报告。会议强调,要以编制和实施“十五五”规划为契机,指导推动地方国有企业始终坚持战略导向、长期主义,以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重塑未来核心竞争力。要增强科技创新第一动力,突出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运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要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做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大文章,大力培育更多引领产业升级的新兴支柱产业。要加强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统筹推动,着力探索出资人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有效方式,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良好氛围。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召开,研究做强国内大循环重点政策举措落实工作,听取关于202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查出问题初步整改情况的汇报,听取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情况的汇报,审议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的决定(草案)》。会议指出,审计整改是发挥审计监督作用的重要一环,事关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对审计查出问题,要压实被审计单位整改主体责任,强化主管部门监督管理责任,确保不折不扣限时整改到位。要举一反三、标本兼治,及时完善制度、堵塞漏洞,铲除问题滋生土壤。要把审计整改作为推进工作的有力抓手,以整改促落实、提效能,推动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一、国家发改委《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工作指引(公开征求意见稿)》和《加强政府投资基金投向指导评价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防止重复投资和无序竞争
7月30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强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指导评价,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方面起草了《政府投资基金布局规划和投向工作指引(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工作指引》)和《加强政府投资基金投向指导评价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办法》),现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工作指引》提出,推动政府投资基金支持重点领域。国家级基金要立足全局、抓大放小,重点支持国家层面现代化产业提质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跨区域重大项目建设,补齐产业发展短板,突破产业基础瓶颈,聚焦少数关键领域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鼓励国家级基金加强与地方基金联动,在前沿科技领域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结合地方资源禀赋,通过联合设立子基金或对地方基金出资等方式,形成资金合力。二、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农村金融服务改革
为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能,中国人民银行、农业农村部7月24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服务农村改革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强调,要健全金融服务农村改革体制机制,鼓励各地探索建立农业设施和畜禽活体的确权颁证、抵押登记等管理制度,扩大抵押融资覆盖面,推动盘活农村资源资产。强化金融机构授信用信管理,优化完善金融供给机制。《意见》提出,提升乡村建设金融服务水平,通过投贷联动、组建银团、项目打捆打包等方式,提供多元化融资方案,支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因地制宜提供债券融资、股权投资、基金信托、融资租赁等综合性融资服务,支持县域城乡融合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强化金融赋能乡村治理质效,增强“农文旅”深度融合金融服务供给,用好信贷市场服务平台,赋能数字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提升农村基础金融服务水平。三、金管局《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夯实合规底线
7月1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地方资产管理公司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首次系统规范地方AMC经营规则,涵盖业务范围、风险管理、监管责任等关键领域。核心要求包括:明确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占比底线,规定近三年年均收购金融不良资产投资额占新增投资额比重不低于30%;限定经营区域,原则上在所在省级行政区域内开展业务;强化风险管控,设定单一客户、集团客户投融资余额上限,以及流动性、关联交易、外部融资等监管指标;建立“省级地方金融管理机构负总责+金融监管总局协同”的监管体系。一、河南省:首提探索建立城投公司等协同共建的城市数字化运营生态圈
近日,河南省发布《河南省深化智慧城市发展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要创新城市运营运维模式。探索建立政府、城投公司、数字企业、科研智库、金融机构等协同共建的城市数字化运营生态圈,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优化考核评价规则,探索建立结果导向型运营预算和考核机制,完善一体化运维管理制度,打造多元参与、供需对接、价值驱动的社会长效运营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市加强专业化城市运营团队建设,提升智慧城市设施运维、服务运营、数据汇聚共享与开发利用水平,拓展无人机、多功能智能杆等应用场景。
7月23日,安徽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对《安徽省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进行政策解读。据悉,2025年,财政部选取部分省份,组织开展地方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工作,安徽是全国仅有的2个综合试点省份之一。《实施方案》于2025年6月30日印发实施,按照财政部要求,安徽将用2025—2026两年时间开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聚焦财政管理改革重点,落实11项试点任务,涉及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等制度、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等。在试点地区上,除在省级层面全面实施试点工作外,在各市积极申报试点任务的基础上,选取部分有条件、有意向、有基础的市县开展试点工作,实现全省16个市在市级层面全覆盖,37个县(市、区)纳入试点范围。其中,遴选合肥市作为综合试点市,承担全部11项试点任务。7月22日,合肥市建投集团成功取得上海证券交易所95亿元公司债无异议函,一举刷新2024年至今华东地区单笔私募债注册规模纪录,标志着集团在资本市场实现“三个首次”:省内国企“退平台”后首次新增融资债券、全市首单额度大于50亿的公司债、企业首单成功注册公司债,为“科创合肥”再添金融重器。本次债券募集资金将重点投向战略性科创项目,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四、银川市:“22条”为国企管理人员“能上能下”立标准
7月15日,从银川市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全区率先印发《市属国有企业管理人员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工作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用22种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情形为企业管理人员“能上能下”建章立制。以此让优者上、庸者下、劣者淘汰,倒逼管理人员主动作为、担当实干,全力以赴谋工作、抓项目、提质效,共同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指引》适用于市政府授权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市属一级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市属各集团公司)子企业负责人,以及集团总部及子企业中层管理人员。要求市属各集团公司根据企业功能定位、行业属性和发展特点等,充分考虑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管理人员的特点和职责差异,以工作业绩和能力表现作为主要衡量依据,构建更加精准、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体系和岗位管理体系,包括健全子企业领导班子和领导人员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子企业负责人、经理层成员经营业绩考核,中层管理人员绩效考核,以及党建工作责任制考核体系,确保评价标准统一、评价过程公正、评价结果客观,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加快建设“双示范市”贡献积极力量。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获取全文)
全文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