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有效盘活闲置农村资产资源?看各地实践案例
各地都在以推进和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契机,着力促进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大胆实践探索和制度创新,努力探求盘活乡村闲置资源新路径,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做法各异,基本思路是把握资源特性,发挥禀赋优势,推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增进农民福祉。
01
陕西省扶风县:
“3+1”模式盘活闲置资产
如何让闲置资产转为乡村振兴的“加速器”?扶风县法门镇探索的“3+1”盘活模式给出了答案。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升级、市场拓展三轮驱动+利益共享机制”模式,将庄白村闲置的食用菌大棚和加工车间转化为高附加值羊肚菌产业链,实现了“资源变资产、低效转高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创新样本。
资源整合。精准活化资产,夯实产业根基。农村资源资产是加快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基础。法门镇以摸清“家底”为突破口,为产业发展搭建硬件基础。资产清查建机制,摸清盘活底数。镇村对闲置资产开展全覆盖清查,建立以包含大棚、厂房、加工设备等为核心资产的数据清册,并量化资产的盘活潜力。多方联动聚合力,形成发展闭环。推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村集体搭台、农户参与”模式,构建“租金+保底分红+务工收入”利益联结机制。通过“政府招商+村企合作”,对法门镇庄白村2020年建成的富硒食用菌深加工车间建设项目(低效闲置)引入陕西惟精和融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投入500万元资金改造生产线,配套原料搅拌、灭菌、烘干设备10余台,使庄白村闲置大棚焕新为标准化生产区,闲置资产利用率达到100%。村集体通过出租资产年增收8万元,农户每亩地获800元租金,并能在后期菌种分拣、种植、管理等岗位上日赚110元,实现了闲置资产盘活、企业盈利、村集体经济壮大、带动群众就业增收互利共赢。通过资源整合,庄白村让闲置的资产重新“转”起来,为后续产业升级奠定了基础。
技术升级。自主研发破瓶颈,赋能产业升级。资源整合解决“有无”问题,但突破产业瓶颈还需技术“硬支撑”,该企业以技术攻坚重塑生产效能。技术攻坚补短板,打造核心竞争力。与四川农业大学深度合作,成功培育出耐高、低温的“关中1号”“关中2号”羊肚菌菌种。该菌种在关中地区实现亩产750公斤,较普通品种增产80%,并突破“高温烂菌、低温不出菇”的限制,亩均产值增至2.8万元。智能化管理提效率,提升生产效能。生产线引入现代化技术,实现灭菌、培养等环节的精准控制,培育周期缩短13天。通过“产品质量+绿色认证”提升市场认可度,产品单价较普通羊肚菌高15元/公斤。市场拓展。双线联动开新局,提升品牌溢价。有了好产品,更要打开“走出去”的通道,法门镇以市场创新为支点,撬动品牌价值的提升。线上线下双驱动,拓宽销售渠道。目前正筹备在线上开设电商平台,开展直播带货;线下通过农业展会对接成都、福建等地商超和批发商,共签订200吨年度订单,产品均价上浮9%,实现“本地出省、高端议价”。品牌化路径延伸,打造产业IP,积极申请“法门菌珍”商标,开发礼品装、冻干产品,形成“高端礼品+餐饮直供+电商零售”矩阵。2024年企业产值达800万元,品牌溢价效应初显,从“卖产品”到“卖品牌”、从“种得好”到“卖得俏”,产业链条在市场端完成了价值跃升。
利益共享。多方受益可持续,激发内生动力。产业振兴不仅仅是增产增收,而是要让各方共享红利,法门镇以利益共享机制凝聚长效发展合力。多维增收促富裕,激活“全民参与”。农户通过“土地租金+务工薪金+利润分红”获得多重收益,丰产年份可增收2万元;村集体通过资产出租和品牌收益,年收入突破50万元,反哺村内公共服务。技能提升强内功,培育发展梯队。联合企业开展技术培训80人次,孵化10余名技术骨干,农户工资提升20%,实现“种菌人”向“技术员”转型,形成“技能传承+持续增收”的良性循环。从“分散获利”到“共赢共生”,真正激活了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02
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
盘活闲置资源、改造升级市场、拓宽销售渠道
浦口区星甸街道高庙村位于南京市浦口区西北的苏皖两省交界处,地理位置偏远,村内大量房屋资产长期闲置,缺乏产业支撑,无特色农产品优势,自身“造血”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发展,影响了村民增收。2024年,在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推动下,南京市菜篮子工程促进会与高庙村开展结对共建,通过盘活闲置资源、改造升级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等方式,助力高庙村实现集体经济壮大和乡村振兴。同时,深入挖掘街道各项资源,努力带动周边村社共同发展。
盘活闲置资产,引入专业管理。南京市菜篮子工程促进会与高庙村合作,梳理辖区闲置资产,重点聚焦石桥农贸市场。借助南京市菜篮子工程促进会的行业资源优势,成功招引南京市菜篮子工程促进会会员单位——南京阅城农贸市场管理有限公司繁昌区分公司高质量运营团队入驻,负责农贸市场的日常管理,不断提升运营秩序和效率。
改造升级市场,提供优质服务。经过多方商讨,已正式启动农贸市场出新改造升级,预计一期工程投入500万元,二期工程投入200万元。改造完成后,石桥农贸市场将焕然一新,为石桥居民提供更优质的生活服务,提升幸福感和满意度。
对接资源平台,拓宽销售渠道。为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南京市菜篮子工程促进会积极协调资源,搭建展销平台。组织农场主前往市区参加线下展销活动,有效提升农产品市场知名度,实现销售收入超3万元。后期将继续拓宽渠道,助力羊肚菌等农产品销售,推动冻库、土地等租赁。
深挖街社资源,助力共同发展。南京市菜篮子工程促进会带领会员单位先后5次实地走访,会同街道共同梳理汇总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到期土地再次流转招租、新建蔬菜阳光温室以及在建冷链仓储中心和农产品物流分拣中心农业项目招租、初级农副产品产销对接、闲置劳动力转化等5大类助力方向。专门制定下发相关文件,汇聚286家会员单位力量,共同助农破解发展难题。
03
甘肃省合黎镇:
分类施策、整合资源
合黎镇坚持资产不流失、不闲置的原则,厘清家底,全面摸清资产底数,依据本地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为抓手,以资源变产业、资产变资本、低效变高效、无偿变有偿的盘活思路,全面盘清集体资源、资产底子,指导村集体经济组织采取发包、租赁、合作、自营等多种方式,盘活闲置存量资产,充分发挥集体资源、资产、资金的最大效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造血服务功能。
分类施策,挖掘资产“造血功能”。成立公司,立足农资、农机、农技服务,负责对农户所需的化肥、农膜、农药等农资送货上门、服务到田,切实减少销售中间环节、降低市场经营成本。着眼“耕、种、防、收”全环节,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调度、统一标准、统一价格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个性化”“保姆式”农机服务。聘请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指导农民科学用肥、合理用药。
整合资源,充分释放资产效能。持续走好“项目带动型”路子,把盘活闲置低效资产与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相结合,充分利用乡村建设示范点农户闲置屋顶发展光伏产业,建成五三村生态及地质灾害避险搬迁示范点320KWp容量的并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预计户均年增收1万元以上,村集体经济年增收4万元以上,收益期为20年,实现村民和集体收入“双增收”。
04
四川省威远县山王镇:
多措并举盘活闲置资产壮大集体经济
综合施策“收”,打通盘活“中梗阻”。聚焦闲置资产和低效用地整治,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采取回收、租赁等差异化措施盘活存量资源。对踏水老铁厂100余亩闲置用地实施“村级评估收购+镇级统筹开发”模式,通过协议收购节约用地成本200余万元,拟规划建设长葫灌区史料陈列馆。采取价值测算、风险评估、座谈交流等措施,“零成本”接收刘家洞煤矿170亩工业用地。积极探索“农户退出+村集体收储+社会资本合作”闲置土地开发模式,盘活白龙村闲置土地10余处400余亩。
融合发展“用”,激活价值“增长极”。构建“闲置地块+产业地图”匹配模式,精准衔接新型建材、农文旅等产业需求,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将回收土地纳入产业项目储备库。探索“生态环保+非遗文化+特色民宿”发展路径,改造4处闲置校舍为非遗文创示范点位、冻库、产业园区设施用房。整合闲置土地1100余亩、“瘫痪”村级经济项目2处,吸引投资1300余万元,发展中草药种植800余亩,打造“千天·松宿”“溪谷木舍”等特色民宿4个,实现村集体经济增长2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群众年增收100余万元,带动亩均产值提升至传统用地3倍以上,形成“腾笼换鸟”示范效应。
05
贵州省坝黄镇:
抓产业、抓项目、抓招商
坝黄镇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但由于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部分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或处于闲置状态。为激发闲置资产内生动力,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坝黄镇积极对接协调资源,通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合作社’的方式,围绕盘活闲置资产,丰富产业结构总体思路,将12个村集体闲置养猪场改建为标准化养牛场。积极争取东西部协作资金,引进大型养殖企业,扩大规模搭建高标准牛舍。坝黄镇养牛场按“种养循环、以种带养、绿色发展”的发展理念,以基础母牛繁育和肉牛饲养为核心产业,配套种植基地建设,养牛场产生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转化为有机肥料,用于还田还土,提高了土壤肥力,构建了“牛-肥-田-饲”生态农业循环体系,走出了一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协同提升的创新之路。